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大学当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地方
作者程天权              日期:2013-01-17               阅读:4205 次

 

4月24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胡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大学应当担负的4项任务。这也就意味着,继“培养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外,大学的另一使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被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业内人士指出,大学文化功能的提出,是大学使命的回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6月7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以“大学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为主题召开座谈会。为系统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本刊自今日起,开设专栏就大学的文化功能和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讨论。                        ——编者
  
  大学是社会发展、科技文明进步的火车头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您认为大学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程天权: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大学还有承担传承、创新、引领、推进先进文化的使命。
  
  大学是带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火车头,承担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引领社会的责任。它集中了一批社会优秀分子,集中了一批非常有潜力的青年才俊,它是一个能量极,向社会传递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价值、一种良知,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持。
  
  大学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人才品格、情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校园蕴含承载着大学文化精神。第一,大学里精英云集。学生们通过课堂、讲坛、研讨会等不断接受能量“辐射”,受到感染熏陶;第二,校园里有一批积极向上、关注国家人民命运、社会发展的老中青有识之士,大学生经过几年的耳濡目染,也会萌生报效祖国人民的理想,这与在其他环境里的青年受到的教育不太一样。第三,校园里的党、团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浓厚,大学生始终与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积极参加扶贫救灾、国庆游行、奥运会、世博会志愿服务等国家每件重大事件,充分表现出当代优秀青年的示范作用。
  
  大学有一种摒弃弄虚作假,倡导诚信,激励人上进,激发人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是人才成长、成才的土壤,这里所说的人才,既包括青年学生,也包括大师、大家。我一直认为,大师、大家不是学校直接造就的,而是在学校的氛围里熏陶出来的,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突破问题,超越自己并超越他人,最终才成为大师、大家的。
  
  大学更加强调道德修养的水准,同时大学比社会更加包容,大学里所进行的思想激荡实际上是大家提出思想、分享思想,进而思想碰撞并选择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个性充分张扬,个人潜力充分开掘,个人思维充分展开。所以大学是有思想、有价值的殿堂,大学的思想在不断交互、充分激荡后,进而会不断推动、引领先进文化。
  
  记者:您认为大学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文化的传承创新?
  
  程天权:此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构成了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尤其强调了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我认为,思想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自身和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过程中的一种传承和积淀,在此过程中,人类变得更加文明和进步,并获取更大的自由。在思想传承并被分享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很多地方仍有不足,这就需要革新、改良、改善和创新。大学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地方,对人类文明所包含的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知识进行传承和创新,而传承的核心内容就是思想。
  
  创新实际上并非一蹴而就,而在于点滴的改良、完善,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所以创新绝对不能好高骛远,绝对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绝对不能只看到最终结果而忽视积累的过程,绝对不能浮躁、急于求成。每件事情一点一滴地改进、改善,都会为未来大的革新打下基础。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有一种创新的、不甘落后的、敢于突破的精神状态;其次,对现有的知识要有切实的把握;第三,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不足,同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四,要摒弃愚昧、迷信、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首先是把传承这件事做扎实,要把人类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要有创新的勇气,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定要有选择,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尤其要克服浮躁、急功近利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大学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师德建设,您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和教师各自承担何种角色?如何发挥二者的主体作用?
  
  程天权:大学之道,以人为本。在大学里,教师和学生是两类最主要的主体,古人讲“教学相长”,说明学生和老师的互动非常重要,而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培养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也就是德育为先、德育为本。一个好老师一定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引导。
  
  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已经有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大学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感受式的。跟大师一起散步,就能感悟到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一些学生仅仅是听课、完成课堂上的作业,而另外一些同学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聆听各种讲座,并积极跟老师讨论问题,他的收获就比前者更多。
  
  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来自于内心对成长发展的渴望,为了生活更加有意义,实现人生价值,进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因此,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统一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尤其要克服浮躁、急功近利,一定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下、前瞻未来的意识。
  
  从学校管理者来说,一定要遵从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因此要讲究准确、严谨,在方法、手段上面有所改进。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大新闻学院时,聆听了一堂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采访课,学生们扮做嘉宾、主持人,在老师指导下模拟采访过程,另外一些同学自己做摄像、后台剪辑,同学们和老师在观摩过程中随时互动,这就改进了以前的教学方法,贴近实际,学生在工作中直接可以上手,而且学习更加主动。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一流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学生都有一个再学习、适应新情况、改革方法、改革思路的过程。
  
  我相信总书记提出的大学的四个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一定能很好地实现,并得到社会、国家、师生的支持。我认为大学的这些功能越来越透彻,并逐渐落到实处。
  
  大学不要降低到只是"包容"的程度
  
  记者:您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在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如何在各种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中进行选择、判断,同时引领社会文化?
  
  程天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容和主导一定要区分开,大学不要降低到只是"包容"的程度。
  
  虽然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只有那些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内容才能起主导作用,而那些颓废的、声嘶力竭的东西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大学扮演的角色,就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弘扬社会良知,应该展示最好的一面,哪怕刚开始是一个"小族",但它逐渐会变成"大族",大学应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实现创新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文化功能。



  阅读:420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