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有扶有控——扶中小企业 控潜在风险
作者辜胜阻              日期:2013-03-20               阅读:4940 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2月12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建设、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在10月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对于2011年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我们应该如何总结?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又可寄予怎样的希望?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约请党建、党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总结2011年,展望2012年。

  专家学者寄语人民网理论频道的第一期特稿,是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对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进行前瞻,对2012年经济政策调整进行展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有扶有控——扶中小企业 控潜在风险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2011年,面对欧洲债务危机升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民间借贷风波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通胀预期管理都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哪些问题将成为关注焦点,2012年的经济政策又有哪些调整?针对这些问题,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

  一、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扶有控缓解生存困境

  2011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由前所未有的“融资难”、十分严峻的“用工荒”、来势凶猛的“高成本”等多种因素叠加交织造成的生存困境。为此,今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浙江温州考察时指出,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利用金融、财税两大政策工具从资金供求双方同时着手缓解当前小微型企业发展困境的九条政策措施。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重视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辜胜阻认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最重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与民间资本“过剩”并存。在融资难、用工荒、高税费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实业难做,实业精神衰退,面临实业“空心化”威胁。而大量民间资本因投资渠道狭窄而涌向民间信贷市场“炒钱”,呈现“高利贷化”现象。为此,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构建与企业构成相匹配、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从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阳光灿烂”规范运作;要发挥小型金融机构机制灵活、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低、融资效率高的优势,建立批发性资金平台;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市场失灵”问题;要构建多层次的“金字塔式”的资本市场,扩大全国性的新三板市场,推动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发展,让资本市场惠及小微企业;要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发挥股权投资在培育创新企业方面的筛选发现、风险分散和资金放大等功能,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还要通过税收杠杆调动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辜胜阻强调,实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如果一个国家实业出现贫血,根基不牢,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未来中小企业面临着向上走,转型升级 ;向外走,海外拓展 ;向下走,被淘汰出局三条出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宏观调控要“有扶有控”。重整实业精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不能一味只靠市场倒逼,要将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与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结合起来,落实“放”和“扶”的政策组合。“放”即放开垄断,深化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中小企业升级阻力。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有效打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锁定,构建有利于多种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民间投资增长活力,大力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扶”即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要实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导,通过“减税、减费、贴息”等方式提高民间资本回归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做到既“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要优化投资服务,强化投资权益保护,降低民间投资风险。

二、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开放战略转型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要促进对外经济稳步发展,加快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步伐,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国际经济合作。12月10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加入WTO10周年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未来我国要推动开放战略转型,需要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所有,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更加重视企业“走出去”“与狼共舞”。

  辜胜阻表示,入世十年来,我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但我国企业“走出去”仍然存在多重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为: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仅占全球存量的1.21%;投资行业单一,高技术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较少;投资主体存在“国强民弱”,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不足;国际化方式滞后,大部分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是“出口”;企业海外拓展能力较弱,主要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进入海外市场;“走出去”的企业综合素质仍然不高,存在企业间恶性竞争、社会责任感缺乏、文化水土不服等问题;“走出去”风险逐渐增大,面临政治、投资回报和安全等多重风险。

  辜胜阻认为,在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化过程中,政府需要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拓展,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加强企业海外投资立法,制定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放松对外投资的审批及监管,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要完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企”的转变,加快推动境内企业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试点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进程。要提供对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扶持,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措施,减轻企业海外拓展的负担。要强化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咨询、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向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金融、法律、管理、咨询等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海外拓展搭建平台。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双边与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完善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探索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制度,帮助海外企业化解国际化风险。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积极利用香港在融资、人才、并购等方面的优势,推进港企与内企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开展项目,借助香港“跳板”加速“走出去”。
 三、增强危机忧患意识,防控潜在经济风险

  12月5日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中,胡锦涛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风险明显增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努力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又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统筹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关系,成为当前和新的一年中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针。

  辜胜阻强调,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硬着陆”和“滞涨”担忧解除,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钱流失衡、成本攀升、就业纠结、消费乏力和分配不合理等,进一步考验宏观调控智慧。宏观经济调控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明年要增强风险忧患意识,重视解决以上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防潜在风险于未然。

  一要防范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困境引发中小企业大量停产半停产和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当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成本高、费税重等多重困境。如果这些困境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将会导致中小企业大量停产半停产,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造成实业空心化、民资热钱化,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更会影响就业,对社会稳定产生压力。据调查,当前至少有四类企业的资金链十分紧张,包括:一些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一些出口型中小企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一些房地产中小企业。如何避免年关可能出现的企业资金链相继断裂的“多米诺骨牌”现象以及明年如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困境,是对政府宏观调控智慧的极大考验。

  二要防范高物价、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对居民消费过度“挤出”和投资过多“退出”叠加,进而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经济下行过快的潜在风险。在外需减少条件下,扩大居民消费才是增长持久动力。上半年经济增速微弱回调,重要原因是消费增长减缓,汽车、建材、装修等消费下滑。目前,房市调控也取得一定成效,由于房市调控涉及到保民生、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等多方面,明年仍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确保价格合理回归、落实保障房建设,防范高物价、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对居民消费过度“挤出”以及投资“退出”叠加而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降的潜在风险。

  三要防范民间借贷纠纷高发和地方债务引发银行坏账的潜在金融风险。当前,民间高利贷缺乏监管,利率奇高,中小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极大,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债务纠纷风险,甚至可能“间接传导”至银行系统。我国地方负债虽然总体未超过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但在土地财政收入缩水、保障房建设又添新债的背景下短期还本付息压力依然较大,迫切需要依法管理地方融资平台、重组地方债务,防范地方债务违约引发银行坏账风险。



  阅读:494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