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土地制度改革与未来中国经济成长
在“增长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
作者党国英              日期:2013-04-28               阅读:1238 次

  我们都知道,最近一个时期中央政府在非常努力的做扩大内需的工作,扩大内需的工作应该说还是有成绩的,但是我想扩大内需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而且是涉及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一个问题,不光是一个短期周期的问题。如果真想把经济发展搞得更好一些的话,我们应该关注一些有关长期趋势的问题,我特别想说的是,要关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既有制度性的问题,也有非制度性的经济结构的问题。在制度性问题当中,我特别想说跟我们土地制度关系非常密切。我想把我的观点具体的讲一下。

  要认识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性,按照中国一个谚语来说,就是“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看到很多的做法当中,什么是“芝麻”,什么是“西瓜”这个问题真是需要认真的对待。未来,中国经济要长期健康发展的话,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双降双升”,一定要降外贸依存度,一定要降外汇储备,大家知道外贸依存度太强,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另外外贸依存度太强,有一阵子我们非常倡导的一个东西是“大进大出”,讲了好长的时间,现在看起来是有问题,把我们的福利水平还降低了。还要相应的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个积累,外汇储备形成我们发行钞票的一个途径,发行钞票还引起一个很大的麻烦,钞票发行多了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压力来了以后,为了防止这个东西就要提高我们的利率,利率一提高又会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大家知道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当中,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者我们从教科书上学的知识都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体是1:2:7,我们劳动者的收入大概是一半左右,或者是小于50%,这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仅不公正而且有政治上的隐患,外汇储备这个东西大了并不好,所以要降。两个“升”,第一是要升劳动报酬的比重,第二是要提升消费的比重。除了我们说的社会公正性的要求之外,它也是经济和谐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要求。我们看到我国消费比重太低,按我的理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的收入比重太低,这有社会公正的问题,也有经济和谐发展的问题,我为什么说要把这两个东西要升就是指这个意思。

  我非常荣幸的作为一个农村研究者,大家非常关注农村,好像有人在想你们的研究经费非常多,事实上是比过去要多。作为一个学者站在中立的角度来谈的话,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警觉。这里几个字,农业发展是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出路?农业发展,农业要增产,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作农村问题研究的人好象不应该说这个话,我们知道粮食的问题是一个吃饭的问题,现在我们人口增长大概是0.5%左右,我们的食品原料增长有0.6%就够了,工业需要农产品原料的话,这个东西可以进口,不一定造成很大的危机。如果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年增长0.6%的话,拉动国民经济的作用有多强,如果想让它再增长高一点,高一点就意味这出问题了。按正常情况发展的话,农业增产不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作出很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农民增收,如果真正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话,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是高不了,我们常说的农民家庭经营指的是农民搞农业生产,我不是说水果、畜牧、蔬菜什么的,我们是说大田作物,是粮食,我们有0.6%就够了。去年中央的决定讲,2020年要增加1000万斤粮食的生产能力,注意,这只是说生产能力,还不能多,真要在2020年前粮食生产能力搞出来,每年都产那么多,那还麻烦了,粮价要下跌,粮食用不了。仅仅靠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由此产生的农民的消费需求也是非常有限的。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按照我的思考,我们靠农业的增长拉动国民经济的需求,使中国长期增长有一个动力,我看就要落空了。

  经济要增长,不在于农业,而在于农村。有些人注意到,搞经济学研究的大腕批评我们农业政策说中国的农业不出问题才怪,老有要素的流出,所以容易出问题。我非常不赞成这个观点,我这里主要要说,农村就是要要素流出,农村要素不流出就有问题了。现在不说资本这个问题,这个复杂一点,第一是劳动力的要素一定要流出,劳动力要流出是谁想阻拦也阻拦不住,而且流到什么程度呢?中国是“386199”部队在种地,而且还种得还不错,日本朋友告诉我们他们也是“386199”部队在种地,日本的天也没有塌下来,劳动要素就是要让他流才对,也就是我们要持续存在一个人口红利,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除了人口红利之外,还有一个土地红利,过去的土地红利是政府把它拿走了,老百姓没有拿,让政府拿走了,毛病出在这儿,不是说土地红利不对。我的意思是土地也要流出,我不是说耕地要转成建设用地,我们除了耕地以外还有大量的、别的土地,一个是宅基地,17万平方公里住了多少人?都可以住30亿人,但我们才住了7亿2千万,是需要流出去的。最近这两年,我开始关注山区的土地。如坡地、非耕地,我主张这些地也要流向旅游业,流向建筑业。虽然农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不会大,但是农村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一个是劳动力要流,再就是土地要流。

  我把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一下说明。关于劳动力,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要素收益要最大化,边际报酬要相等,我们的农村要素边际报酬可以是零,这是刘易斯的说法,我大体上认为是对的。现在出现了一个更麻烦的事情,不知道同志们做过调查没有,我发现小城市的劳动力的日工资比大城市劳动力的日工资还要高,我们有一个共识,可能主要是指的低端劳动力,低端就业队伍当中的小城市的日工资比大城市的日工资要高,四川地震灾区日工资可以达到150元钱,北京的日工资才20元钱。这个问题我们真是需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呢?如果这样为什么还要往大城市流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们要做两件事情,因为我们是讲土地制度,第一件事情是要把山区的土地开放,让5%的最富有的中国人到山里面盖别墅去,拉动内需太要紧了,我们不能让他在平原地区搞别墅,平原地区人口的密度太小太低,和日本相比的话不是七倍、八倍、十来倍,我们不能在平原地区搞别墅,要增加人口密度,我们大力发展山区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旅游业,一个是房地产业,这个拉动内需比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作用大得多,而且是长期的任务。这就是第一件事,把5%的高收入者拉到农村去,我们要管水,管电,管圈墙,不能说不管。再就是我们要发展小城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阅读:123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