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书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作者党国英              日期:2013-04-28               阅读:5388 次

  经济学里有一个定律,谓之“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在贵金属流通的货币制度下,成色好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收藏,而不断流通的只是成色不好的金属货币。而如今我发现,图书市场也有一个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坏书驱逐好书”。但令人尴尬的是,图书市场的好书没有进入人们的收藏,而是被坏书挤出了图书市场,或者干脆不能面世。当然,这是极而言之,图书市场的好书也是有的,可我们实在难觅芳踪。

  什么是坏书?我们当然找不到一个完全统一的答案。但我认为,那种剽窃抄袭之作,那种没有知识思想含量的应景之作,那种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煽情之作,特别是那种虚张声势、只求“卖点”而不顾及任何事实真相的炒卖之作,当属坏书无疑。

  什么是好书?好书一定是艰辛之作,一定能够启迪心灵,涵养智慧;好书也可以是畅销书,可以被大众喜欢,但它一定是引领大众迈向文明的桥梁,而不是博取大众喝彩的俗物。纵观当今我国的图书市场,在当代人的作品中,好的太少,而粗制滥造的太多。

  出版业近年创出一个新词,叫做“做书”,似乎书不再是一个人思想的符号化表达,而是一条制造业流水线的产物。低成本(但也是高码洋的)、低品位的图书多起来了,好图书就受到驱逐。

  我认为,“坏书驱逐好书”的根子在图书市场本来的特点,以及图书市场在我国特有的运行规则。图书市场上消费者与作者、书商之间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除非读书人买了书并读了书,否则无法判定书的好坏。如果坏书充斥书市,必然增加读书人搜寻好书的成本,降低好书的销售量;好书读不到,大众耳濡目染的是坏书,将降低大众的欣赏水平,好书益发没有“卖点”了。买书不同于买其他家用消费品,有谁会因为书的品位不高而去书店退书?买了坏书,姑妄读之,姑妄存之,如此往复,人们无非是不再光顾书店而已。真正的学者专家不容易上当,他们会有一个挑剔的眼光。问题是大众,他们不可能有专家的眼光。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出版产业和图书市场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大众搜寻好书的成本得以降低。这个制度安排应该有这样两项内容:

  其一,要有一个好的图书评论队伍和好的图书评论媒体,前者是后者的依托。要有一批慧眼识珠、恪守学者操守的书评家,书评队伍才能发展起来。现在的所谓“学术界”大概把书评工作看作是不务正业,书评文章算不上学术作品,不能作为晋升学术职务的依据,好的书评家便很难产生。至于图书评论媒体,也应该让它们去自由竞争,只有那些在竞争中取得大众信任的媒体,才应该发展壮大。竞争的结局便会降低大众搜寻好书的成本。

  其二,要有一个自由竞争的出版业。出版业的竞争要活起来,一是要取消所谓分配“书号”的奇怪做法;二是要打破所有制壁垒,允许私人投资者进入出版业。我相信,对于一个自由竞争的出版业,政府监督的成本会更低,监督的效率会更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



  阅读:538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