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以创新精神研究社会主义
作者沈宝祥              日期:2013-05-02               阅读:1704 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实际工作者要创新,理论工作者更要创新。在新世纪新阶段,理论工作者要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拜读了高放教授的新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对此得到不少启示。

  一、理论工作者要有创新的觉醒

  高放教授在书中说:“理论研究贵在创新,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领域,一个民间普通学者要敢于创新是极其艰难的,甚至要冒很大风险的。然而我们既然已经饱受‘左’祸之害,又打破了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体制,一个有良知的学者理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无私无畏,从推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振兴国家民族出发,经过自己刻苦钻研,敢讲真话、实话、新话、深话,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不能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更不能‘左’右逢源,随风转舵。”(第3页)这是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理论工作者的肺腑之言!

  高放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坦言,对于理论创新,自己有一个觉醒的过程。他说,在过去长时期中,深受个人崇拜、个人集权之害,讲过错话,写过谬文。1978年我们党端正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之后,自己深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认识、讲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高放教授是这样认识问题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持之以恒。这从他发表的大量论著(包括这一本《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中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年代,由于大环境的限制,理论工作者缺少创新的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在历史新时期,理论工作者要有新的觉醒。高放教授的体会是,这种新的觉醒,是要经过痛定思痛的过程,才能达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理论工作者深思一下的。

  二、可贵的理论创新成果

  高放教授认为,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来研究,就不能仅限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门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要依据近一百多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前去发展这门科学,要下功夫脚踏实地地加强研究,尤其是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只在旧文献中寻章摘句,不能只限于为旧的经典著作和新的领导人的言论作注释,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善于开展理论争鸣,共同探求真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一书,体现了这种精神。

  我阅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觉得高放教授的科学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穷根究底地搞清事实。实事求是,首先要搞清“实事”,这是“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搞清“实事”,切忌大而化之,而必须认真。这里仅举一个小例。有人说,马克思的女儿燕妮嫁给了资本家。高放教授为了弄清这一事实,查阅了中外出版的十三本书,还请教了几位专家。(第14―15页)最后查明,燕妮是嫁给了法国新闻记者沙尔·龙格,而不是嫁给了资本家(高放说,马克思并不是唯成分论)。其他如,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概念的演变情况的考证,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理论名称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的考证,等等,都表明了作者严格的科学精神。

  二是大胆的科学创新。作者自己介绍,他的创新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新论点,新论断,新论述,新论析,新论证,新论据。这里仅举二例。作者早在1986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社会鼎足三分的三大支柱”。(第384页)这里,作者不但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而且提出三个文明是社会主义三大支柱的思想。又如,作者认为,苏联的体制中存在三个根本性矛盾。第一个矛盾是过“左”的路线、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高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广大群众同官僚主义特权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是民族矛盾。他认为,正是这三个根本性矛盾,特别是第一个矛盾,造成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社会各领域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些论点,给人以启发,有助于对苏联解体问题研究的深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这本书中,有十九篇是作者给别人的书写的序言和书评。阅看这些文章发现,高放教授不但中肯地介绍分析这些著作中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有“本书的不足与差错”、“本书也有三点不足”这样的小标题。同现今某些庸俗吹捧或泛泛而论的序言和书评相比,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科学态度的表现。



  阅读:170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