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继承优良传统 谱写事业新篇
作者许耀桐              日期:2013-03-05               阅读:5169 次

 
   近来,媒体上报道了“焦三牛23岁出任市外侨办副主任”、“邓露28岁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刘路22岁被聘为中南大学研究员”等新闻消息,这本来都是 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可以传为美谈佳话。可万万没想到,竟只是因为这些人年轻,而被炒作的沸沸扬扬,生发出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在社会上,怎样正确地 看待青年人,怎样创造条件更好地培养青年人,怎样大胆发掘、不拘一格地选用青年人,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过去,我 们不难看到,青年人才华智慧的发挥运用、青年人建功立业的卓越贡献,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1847年底至1848年 初,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在29岁和27岁的青春岁月时,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横空出世,鼓舞、激发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斗 志。1895年,25岁的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承担起无产阶级领袖的领导重任。1921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时也才28岁。事实就是这样,认为青年人不能叱咤风云,干不了大事可以休矣!

  在无产阶 级革命取得胜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之后,和战争时代相比,更需要涌现出成千上万的青年管理干部和青年技术人员。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列宁,对此十 分清楚明确。1922年,列宁在谈到党的首要任务时指出,现在不是忙于发指令,忙于指挥,而是挑选人才。应该研究人,寻找能干的干部。人才和能干的干部从 哪里获得?必须从青年人中大力培养和提拔干部。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的任务是要由青年一代来担负的。我们要最迅速、最有效和最切实地帮助这些年轻的 党员成长,把他们培养成建设共产主义的干部,使他们能够胜任最重要的职务。对于年轻干部,列宁既充分估计到青年人会因经验不足而犯错误,同时也更相信他们 会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他说,应该深入下层,大胆提拔新人,使我们得到大批的年轻的新生力量,这乃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当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 时期后,同样需要一大批青年才俊,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繁重任务。为了在干部问题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邓小平指出,必须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 化、知识化、专业化。在确立了新时期干部的“四化”方针时,又确定了把“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作为重点,迅速地使年轻的干部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 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我国的干部队伍由此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气象。

  对照以上历史,我们应该感知到,今天与一百多年以来党的优秀传统相比, 组织部门和社会各界发掘与培养青年干部的热情减退了,无论是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是在工作力度方面,现在都还有不少的差距。为了承继传统,创造有利于青年人 成长的良好氛围,继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培养制度,我们要从思想上纠正一些错误认识,在组织上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继续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框,树立新的用人观点,排除论资排辈的习惯和势力。只要看准了确是有前途的青年“苗子”,就要大胆培养,大胆使用。新竹高于旧竹枝,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青年干部成长壮大的基本规律,必须遵循规律,按照这样的要求办事。

   其次,不能死守干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的旧观念。干部顺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接受考验的过程。但 是,干部的提升不要只限于严格的台阶,各行各业都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不同的职称。很多职务和职称,只要考试合格,程序合法,就应当录用或者授 予。

  第三,解决好“进”和“出”的关系。一个领导班子,多少成员总有个一定的数量,有了“出”,才会有“进”。“出”和“进”相比,应该把“进”摆在第一位。要解决好“进”的问题,在领导班子的“进”和“出”问题上,关键是要给年轻干部腾出台阶和空位。

  第四,年轻干部进了领导班子后要放手使用,使他们在其位、谋其政,有职有权,尽快熟悉领导部门的全面工作,学会独立处理工作。要坚决克服认为年轻干部经验不多,不会做事,难以胜任重担和年轻干部容易“骄”、“翘尾巴”的错误看法。

  第五,年纪大的干部在履行自己领导职责的同时,要当好年轻干部的参谋、顾问。要千方百计地支持他们工作。要满腔热情地对年轻干部抓好“传、帮、带”,要把年轻干部“扶上马”,再“送一程”。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培养青年干部,仍然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急切召唤。我们要认真学习优良传统,从优良传统中汲取经验和教益,并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催发出培养千千万万青年干部成长为栋梁之材的新篇章。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原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5-04 07版:理论与探索版)



  阅读:516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