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学习时报评论员:要善于向历史索求智慧
作者沈宝祥              日期:2013-05-02               阅读:1526 次

 我们以昂扬奋发的姿态,迎来了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改革开放的一年。

  2008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举世瞩目、全球参与的盛会。

  2008年,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三十年,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年,开启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三十年。因此,2008年又是我们回顾总结历史的一年。

  回顾总结三十年的历史与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这两件事,是内在联系的。十七大全面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概括出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十七精神中,就包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精髓。

  回顾总结这三十年的历史,搞清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来龙去脉和解放思想的不平凡历程,搞清楚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的起步和艰辛历程,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程,进一步概括其中的规律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总之,回顾总结这三十年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精神。

  历史能给人以智慧。以史为鉴,明兴替,知得失,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好传统。我们党一向重视研究自己的历史,强调以历史资政育人。

  回顾总结历史,向历史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就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唯物史观的方法。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规律,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基本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回顾总结历史。

  遵循唯物史观,使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首先要全面准确地回顾和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全面准确地记载史实,这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是基础。实事求是,首先要搞清“实事”。只有以“实事”为依据,才能正确“求是”。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就是论从史出。人们常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毕竟不是一块布料,可以随意剪裁。历史也不是一个泥团,可以任意拿捏塑造。史实不全面、不准确,甚至不真实,应该出场的历史人物硬让他缺席,等等。这样的历史研究,从起步就背离了唯物史观,从而同历史科学拉开了距离。邓小平曾说,“已经客观地存在着的历史,除了不断地加深对于它的认识、理解之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我们应当采取这样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

  历史研究之为科学,二是要概括历史的特点和实质。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我们不能停留在罗列历史事件和一大堆史料上,而是要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分析和综合,加以概括,指出其特点和本质。这种概括是以确凿的史实为依据的,而不是从某种感情出发,从某种实用主义出发,不是讲套话,不是主观臆断,对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溢其美,对负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增其恶。这是在“实事”基础上的“求是”。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个概括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最主要之点,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这三十年的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历史研究之为科学,三是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揭示和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正确把握历史巨轮的航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十个结合”,就是对改革开放实践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的规律性认识。深刻理解这“十个结合”,对于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是十分有益的。

  十七大报告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概括,为我们回顾总结三十年的历史作出了榜样,也在方法论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科学地回顾和总结三十年的历史,必将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对于一些比较年轻的同志来说,尤其是如此。



  阅读:152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