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解读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作者王一鸣              日期:2013-03-15               阅读:5258 次

 ■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8%左右

  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8%左右,高于去年7%的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同时又低于去年9.5%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充分考虑了需要和可能。

  ●第一,确定8%左右的预期目标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经济运行实际

  从1999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6年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如果说,200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走出亚洲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增长处在“七上八下”的阶段,7%左右的预期目标与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还比较符合的话,那么,从2003年起,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增长呈现加速态势。2003年和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分别达到9.3%和9.5%,如果继续将预期增长目标确定为7%左右,显然背离了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十五”前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8.6%左右,2005年预期增长速度定为8%左右,比较符合现阶段潜在增长水平。

  ●第二,8%左右的预期目标虽然比上年调高1个百分点,但却是现阶段有条件达到的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在各个阶段是有差异的,在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的前提下,能快的时候就快一些,这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必要和有利的。现阶段我们也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如果增长速度过低,就可能出现生产能力闲置,企业倒闭破产增加,银行呆坏帐增加,以及就业空间缩小等不利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也难以继续较快提高。有人以我国1979年以来平均增速为9.4%为由,提出预期增长目标仍然偏低,显然忽视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按可比口径计算,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0倍,同样增长1个百分点,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将过去26年的平均增幅作为我们制订预期目标的依据。8%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既充分体现了政府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意图,也是现阶段保持经济良性循环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第三,8%左右的预期目标是要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和促进协调发展上来

  这两年的经济运行显示,经济增速高于9%,往往使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偏于突出,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如果经济继续保持过高增速,投资规模持续偏大,必然进一步加剧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增速过高,容易导致经济大的起落,不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不利于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和协调发展上来。因此,8%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即充分考虑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的衔接,也有利于缓解各方面的紧张关系,使经济运行更为平稳协调。

  从各方面的预测来看,我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回落。信贷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在今年将进一步显现,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放慢,出口增长将显著降温,经济增长率将呈逐季回落之势。多数机构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将从2004年的9.5%回落到8-8.5%。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2004年城镇就业好于预期,全年新增就业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是近5年来首次下降,低于年初预期指标0.5个百分点。

  2005年仍将是劳动力供给高峰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需要就业人员1100万,现有失业和下岗人员1300万,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此外农村还有1.5亿以上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适当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岗位增加。但从总体上说,今年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的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首先,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将为增加就业开辟新的空间

  从一定意义上讲,就业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函数,增加就业岗位最终要靠经济增长。2005年,我国仍将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虽然增速有所趋缓,但仍将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如果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2005年的经济增长将创造640万个就业岗位。

  ●其次,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

  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增加再就业投入,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将为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国新增就业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吸纳,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系数。这两方面都将促进就业增长。今年两会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劳动力市场中,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占到60%左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并促进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

  从总体上看,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5年投资增速将适度回落,对价格上升的压力将有所减缓。加之2004年农业取得丰收,粮食增产388亿公斤,明显减缓了食品价格上升的压力。同时,货币信贷增速明显放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也将减缓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但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对此切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需求拉动价格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

  从趋势上看,在建基本建设规模仍然很大,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投资仍有较大反弹压力。同时,职工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拉动消费需求回升。这两方面的作用,将使社会总供需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

  ●其次,生产资料价格保持在高位运行,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2003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保持上升趋势。从目前形势看,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仍然旺盛,而能源、原材料新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形成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将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形成较大压力。现在下游企业迫于最终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主要靠内部消化成本和侵蚀利润来抵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一旦突破盈亏点,或上游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和传导加快,必然要引发最终消费品价格上升。

  ●再次,国际能源、矿产资源价格继续走高,有可能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

  2004年国际油价在需求增长、地缘政治风险和投机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大幅度上涨,预计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左右,国际油价上升必然要影响到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价格上升压力。我国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会加大。

  ●第四,涨价压力依然存在

  2004年为了控制价格上升,对公用事业、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价格采取了多种限制和调控措施,涨价压力依然存在,只要条件许可,这些涨价压力就会释放出来,也会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力。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5%,涨幅均有回落,但现在就推断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消失、通货紧缩压力将会重现还为时尚早。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

  2004年,我国已是持续第三年保持外贸进出口超常规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7.4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大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货物贸易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5.7%,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也就是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多。

  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预期指标虽由上年的8%调高到15%,但仍比上年实际增速降低20.7个百分点,表明在去年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外贸增长将会放慢,但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从出口方面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将比今年略有放缓,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今年有所回调,再加上2004年的出口基数增大,因此今年我国外贸增长将有所回落。美国数次调高并将继续调高利率,将吸引国际投资转移,有可能分流一部分来华投资,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长。从进口方面看,随着我国对国际能源、矿产资源进口需求增加,加之目前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铜、铝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较高,预计2005年贸易顺差将缩小,进出口基本平衡。

  ■新增指标

  除上述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外,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还新增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实际增长6%和5%左右,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使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反映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定性指标,这充分体现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指导思想。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院网站




  阅读:525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