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升华
——汶川大地震后的沉思
作者包心鉴              日期:2013-03-11               阅读:1453 次

   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弘扬人的关爱,发挥人的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核心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坚信,经历了这场特大自然灾难后的中国,必将更高地举起以人为本的旗帜,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共同创造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的权益、一切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美好家园。

   灾难是一部教科书,它可以使人从中学到平时学不到的许多东西。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特大灾难,但同时也使中华民族通过这场灾难的磨炼更加走 向坚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这场灾难的考验更加走向成熟。全中国人民共同投入、世界各国人民大力支持的抗震救灾斗争,不仅正在愈合着大自然留给我们的 创伤,而且也正在锻造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升华。

  人的生命至高无上

   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所谓核心价值,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发展 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在意识形态各个层面的具体展开,即形成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其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逐步走向完善的强大精神力 量。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党通过总结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炼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一提炼和概括,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这四个方面,贯穿着一条共同的主线,渗透着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以 人为本,民主公正。这八个字,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侧重于从社会主义性质和本质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民主公正,则侧重于从政治 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主导,离开核心价值的最本质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其他内容则会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偏方向。

  我们所以有理由将“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因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 最本质地反映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取向。漫长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之后,正在向“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发展与提升。社会主义 社会所以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形态,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版第23卷第649页);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以成为人类自觉遵循的科学真理,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因为这一学说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一基点之上的;包括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实践的根本指针,就是因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正确地对待社会主义和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的根本之点。

   生命无价。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的无上珍重,尤其表现在对普通社会成员生命的无上珍重。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高体现。这样一种核心价 值理念,包括丰富的内涵:(1)一切社会成员的生命,除极个别严重危害社会安全而被依法剥夺生命权利者外,都应得到社会充分的尊重和全力的保护;(2)人 生而平等,在生命价值面前,所有享有生命权利的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3)当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时候,抢救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任务,是整个社会 的重中之重。汶川大地震后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正是这样极其生动而深刻地诠释着“生命第一”、“生命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中华大地上高扬 着一曲曲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壮丽颂歌。

  当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临第一线夜以继日组织抢救被困群众的时候,我们看 到了人的生命的宝贵;当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把救援人的生命作为第一位任务和一切工作重中之重,坚定贯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的救援方针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人的生命的价值;当目睹一个个被埋几十个小时乃至一百多个小时而被成功救援的鲜活生命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尤其令全世界人民为之感 动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全国哀悼日,以国家的名义悼念遇难群众,更令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平等和至高无上。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遇难群众 徐徐半降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生命尊严正在冉冉上升!当十三亿中国人民共同肃立为遇难国民沉痛默哀的时候,生命无价得到了最好的解读!在人的生命 至高无上的理念和实践中,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了前所未有的诠释与张扬。

  人的关爱至大无垠

   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决定了这个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关爱、洋溢温暖、洒满阳光的社会。建立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和民主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团结、互助、同情、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是对传统文化中某些“仁爱”理念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仁爱”的历史 性超越;既是对西方文化中某些人道主义因素的吸纳,又是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历史性扬弃。以人为本,充满关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维系社会成员的情感, 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然,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不仅是现实社会不可逾越的阶 段,而且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主要实现形式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但这绝不意味着,现实社会不需要关爱,不需要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会是冷漠的利 益交换关系。恰恰相反,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张扬平等友爱精神、构建团结互助关系,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表现为多层面的社会关爱取向:对国家,人人 都是主人,当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人民应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觉地共赴国难,共克时艰;对人民,国家是温暖的家园,当人民遇到危难的时候,国家应动员一 切力量予以救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对他人,每一个人都是依靠,当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候,人人都应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人解难,助人安康。正是这样 多层面的双向关爱关系,使人超脱了个人利益的狭隘眼界,挣脱了物质利益的缰绳羁绊,凝聚成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力量,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精神家园。

   汶川大地震和地震后我们所见证的无数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极其生动地诠释着社会主义关爱之情。在大灾大难面前,在生死考验之中,一切个人得失都显得那样 的微不足道,一切个人恩怨都显得那样的毫无价值,而唯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弥足珍贵、战无不胜!有多少解放军官兵,在废墟中昼夜奋战,用他们带血的双手 抢救被困者的生命;有多少基层党员干部,顾不上身上的血迹,顾不上亲人的安危,临危不惧,挺身而上,用他们的坚定和关爱给受难中的群众带来信心与希望;有 多少普通群众,没有人指令,没有人派遣,昼夜兼程奔赴灾区,用他们的无私奉献给灾区人民送上方便与温暖……当人们从废墟中挖出一个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 学生生命的老师的时候,当亿万人民自觉地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出力献血的时候,当无数自愿者不辞辛苦奔忙在灾区各个角落,给伤员和儿童送去温暖的时候,我 们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多么的圣洁和伟大!大爱无声,大爱无垠。正是这种自觉的真诚的关爱之情,诠释着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彰显着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的巨大魅力!

  人的创造至坚无穷

  当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它的一个最重大特征和最根本转 变,就是把社会主义由少数人“乌托邦”的实验转变为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这一根本转变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定: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119页)正是作为历史发 展根本动因和主体因素的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创造力量。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变革与发展的最伟大力量,深深扎 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实践之中。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自觉参 与、主动创造的基础之上,什么时候社会主义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把社会主义置于少数人空洞美好的设计之中,社会主义就会遭受曲折。正是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的 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动力、以人民群众的创造行为为主体,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全体劳动者、建设 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突出地 体现在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把克服一切困难、推进一切发展始终建立在依托人民群众主体性基础之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实践,极其生动地 弘扬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精神,极其深刻地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八级地震,历史罕见。一切为了灾区人民,一切服从抗震 救灾,在灾后第一时间里,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迅即汇聚成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的创造性实践。从江南到塞北,从沿海到大漠,从都市 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到处涌动着抗震救灾的滚滚热潮,到处洋溢着重建家园的创造精神,整个中华民族空前地动员起来,鼓舞起来,振奋起来。正是这样一种全 体国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把数万人从废墟中拯救出来,把上千万人从灾难中解脱出来,把特大地震所造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也正是这样一种全体国民共 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赢得了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全力支援,在国际社会树立起以人为本、开放透明的社会主义新形象。正在进行的抗震救灾伟大实践 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创造主体,只要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 出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无往而不胜!

  多难兴邦。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经受了空前的锻炼,使每一个中国人经受了灵魂的洗礼。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得到了进一步锻造 与升华,广大国民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觉醒,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走向更大胜利、中华民族必将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教授)



  阅读:145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