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反哺农业 支持农村
作者辛向阳              日期:2013-05-03               阅读:4271 次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进而适时推进由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是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来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成为必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年利润已经突破一万亿元,工业从自身的发展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北京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水平和城市实力显著提升,也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性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科学发展含义之一就是要使农业和工业、城市和乡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然没有像苏联那样以牺牲农业来大规模发展工业化,而是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同时,适当依靠农业积累来启动和推进工业化,但仍不可避免造成了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长期为工业提供着积累。据估计,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入为978亿元,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提取农业剩余净额为4500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达155亿元。可以说,在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为工业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有效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力提升很快,但城乡、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学发展,农业和工业、城市和乡村必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这种促进和融合中,工业、城市应该起着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以各种方式来反哺农业,支持农村。要改变过去那种轻农业重工业、轻农村重城市的发展观念,树立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中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新观念。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协调发展是我们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只有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农村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畸形的发展,最终也会使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城乡要想协调发展,只有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使农业、农村逐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不断与工业化的进展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破解二元结构的正确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求政府建立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惠农、以工养农的机制,要求建立以城促乡、以城带乡、以城化乡、以城融乡的机制。

  工业反哺农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两个特点:它是处在发展中期的工业化;它是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工业化。处在中期的工业化说明我们的工业已经完全具备反哺农业的实力和能力。我们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新在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新在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国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验

  1.把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先进的理念导入农业发展中,增强农业的自增长力。这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如德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在巴伐利亚搞的“巴伐利亚试验”。二战结束后的德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城市因此不堪重负。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总结出“等值化”的理念,并推广使之发挥作用,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它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了“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目的,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美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引入工业化中的“精确工业”的概念,大力发展“精确农业”。精确农业,就是把数字土地、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技术)、传感器研制与标定、操作软件和技术培训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推动企业深入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推行“一社一村”运动。所谓“一社一村”是指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庄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对口支援。据统计,仅三星集团下属的30家公司就与195个村庄建立了支援关系,2004年支农资金达到了4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000多万元)。企业支农不仅表现在给钱给物,而且体现在给机会和路径,帮助农民寻找致富的途径、方法。

  3.对农民和农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如法国政府历来对本国的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建设、生产、流通出口、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进行帮助,利用税收、财政政策等手段支持农村发展。

  三、北京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四个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北京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首先要求取消各种形式的农业税,并且不留尾巴,北京在这点上已率先做到了。今后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北京2004年用于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达到了26.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4倍;全年用于郊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达到了20.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1倍,2005年有了更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北京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了。不过,北京应进一步增加投入,北京是有这个经济实力的。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以高新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首都经济将获得长足发展,人均GDP还会有大幅提高,加大投入更有条件,一定要紧紧抓住这5年宝贵时间,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取得一个明显成效。

  2.实施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战略,培养农民的各种能力。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和致富能力,是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说到人力资本的开发,一般人们想到的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大学本科以上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等,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农村而言,最大的和最迫切的人力资本开发是农民的人力资本开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建设的作用日益突出。国际上关于国民素质竞争力有一个公认的关系式:文盲率达6%是一个临界值,高于6%时,文盲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就增加0.06个百分点,而当文盲率下降到6%以后,人均GDP与文盲率下降就高度相关,文盲率每下降一个单位,人均GDP平均将上升3.3个单位。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只有不断提高这一系数的水平,人力资源才能得到不断的开发。在这个方面,北京可以尝试做三件事:其一,建立农民知识讲习所。8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开展准备了人才基础。现在要建设富裕和现代化的新农村,必须对农民进行比较持久的知识培训,这种培训不是单一的科技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技能知识、投资知识等。讲习所的开办不仅可以使农民获得致富能力,而且可以使农民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二,政府要有一定的农民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这个投入包括:开办讲习所的必要设施投入和教师的讲课费;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行能力拓展。其三,兴建村民会馆,使农民有自己讨论问题的场所。会馆可以举办公共交易,使农民节省交易费用;还可以收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和收入的统计资料,供农民参考。

  3.推动企业支持农村发展,形成新的“上山下乡”运动。新的“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企业要把市场的目光更多地转向农村地区,寻找广阔的农村市场机会,同时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比如移动通信企业,能否考虑大力实施农村的信息化工程,组建“农村信息网”,通过手机、网络为农民提供农技、农产品市场供求、农资价格、农作物病虫害预防、家禽常见病预防等信息,实现“信息下乡、信息进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农村资讯服务。能否大力建设“山区信息网”,为山区中小学提供远程教学,这些都是值得去做的。

  4.借鉴工业发展的经验促进农民的职业分层,使农民在分层中发展。职业分层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农民经纪人,通过培训和引导,使他们在各种流通领域中大显身手,培养市场交易和市场信息服务人员,专门从事各种有关市场交易的信息提供和交易谈判服务;培育林业协会、家政服务协会等各种专业化协会,使农民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学到更多的市场经济知识与才能;培养一批懂得旅游知识、本地旅游故事的农民旅游服务人员,使本地的旅游资源得以生动化和人文化;引导农民自己创市场,自己当老板,使农民自己创办的公司大量发展起来。通过这样的职业分层,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会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作者: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阅读:427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