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校园电视的育人功能与创新实践
作者覃川              日期:2013-08-29               阅读:843 次

  覃川  戚天雷

 

  要:校园电视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平台。校园电视兼具教育电视和社区电视的二重属性,承担着记录历史、促进交流、服务师生、传承文化等功能,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还以清华大学为例,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校园电视在加强新闻宣传、落实“三贴近”、融合新媒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校园电视;育人;创新;高校;思想教育

 

我国高校校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一方面与中国社会整体电视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高校自身对利用电视媒体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不断深化密不可分。在1990年前后,利用全国城市大力建设闭路电视的契机,在电教中心已有设备技术和人员的基础上,清华、北大等一批高校陆续开办校园电视台,通过闭路电视专门频道播放校园新闻、专题等节目。以此为起点,高校校园电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独立到协作联合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和信息平台、知识和文化传播载体、综合育人的“第二课堂”、学校形象和品牌塑造的窗口,并与校报、新闻网等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形成在校园媒体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三驾马车”。

据《2010中国高校媒体发展报告》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30多所高校所做的调查显示:58%的高校建有电视台,而“211”高校拥有电视台的比例比非“211”高校高17.6%。考虑到部分高校主要以网络视频方式播放节目,实际拥有校园电视的比例应该更高。目前,高校校园电视的管理部门以党委宣传部为主,也有少数院校设在学生部门;在中国传媒大学等专业院校中,校园电视还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单位。

电视等校园媒体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院校的高度重视。在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就强调,要“加强广播、影视、报栏、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丰富精神生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中指出:“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2011年初,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宣传工作会,袁贵仁部长在讲话中对校园媒体建设提出明确的意见: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体,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培养一批优秀学生通讯员,充分发掘报道校园优秀典型,打造新时期学校新形象。

特别要指出,作为我国高校校园电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经教育部和民政部批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正式成立,首批近80家高校参加。2011年,首届“中国高校电视奖”评选、“在党旗下”系列专题片联合制作等工作已顺利开展。

 

一、校园电视的定位与功能

校园媒体虽说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但也自成体系,其受众群体稳定、传播指向性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引导性和贴近性。校园电视的出现,使高校的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在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方面大为增强,符合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息接收心理,因而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

1、    校园电视的二重属性:教育电视+社区电视

要办好高校中的校园电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其身兼“教育电视”和“社区电视”的二重属性和特征。

1)所谓“教育电视”属性,是指校园电视的受众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教师队伍构成;相应的节目内容,就必须紧密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工作,结合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大学基本职能,采用符合师生欣赏习惯的电视形式和节目风格,制作播放满足师生信息、文化和心理需求的节目,从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扎实做好新闻宣传和文化培育。作为立足于高校的“教育电视台”,校园电视应该突出政策性、学术性和教育性。

突出政策性:就是要求校园电视既要积极反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局性的及与高教工作相关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也要及时、充分、全面地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战略规划、各领域的重要举措、改革成就等。坚持校园电视的政策性,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作为一个以培养人和向社会传播知识文化、塑造思想理念为核心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突出学术性:这是校园电视区别于其它电视台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大学本身就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校园电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手段,把学术大师、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充分有效地进行记录和传播,在学校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科学精神。

突出教育性:这与大学的功能使命密不可分的。大学要培养人,就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素质的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的教育。校园电视应该围绕这一点,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科教科普、外语教学、报告讲座、艺术演出、人物访谈、新闻报道等,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充实和拓展学习的渠道及内容。

2)所谓“社区电视”,是从校园电视的覆盖地域和我国高校普遍具有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小社会”性质的校园环境出发,强调一种社区聚居意义的“三贴近”和文化心理的认同。简单来说,就是大学师生,特别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内容都集中在校园之中。他们关心的许多切身问题和共同话语,都离不开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以及其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周围环境,努力寻求一种群体归属感和精神文化上的“共鸣”。

突出群众性:是校园电视坚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实“三贴近”原则的重要体现。作为校园媒体,电视需要把镜头多对向学校的主人——第一线的教职工和学生,多报道他们的工作、活动和成绩成果,多反映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感。

突出服务性:服务性本身也是突出群众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校园电视的受众群体,应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传递他们所关心的新闻信息,播放他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为他们衣食住行和生活方方面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服务。

突出文化性: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校园电视节目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能满足大学师生的欣赏要求;其次,是要通过传承和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鼓舞精神,更好地实现大学育人、科研及服务社会的全方位功能。

2、    校园电视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种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声、像、文等符号载体的媒体,电视在直观性、即时性、兼容性、“面对面”以及家庭收视的接近性和随意性等方面有着许多独到之处。与校园中的报纸、广播和网络媒体相比,校园电视更突出地具备以下几项基本功能:

记录历史:这是电视最基础的功能,也是电视在新闻报道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在。它通过保存住真实的图像和声音,记录并再现历史,为观众重现彼时彼地的场景,给人以反复的回味和启迪。校园电视的诞生,就源于学校希望能留存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的音像资料。在当前日常工作中,保证新闻或资料性的拍摄,仍然是校园电视工作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促进交流:校园电视的受众是同处一个校园环境中的师生们,有许多共同的情景或话题。校园电视能以多种传播符号和丰富生动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共鸣和亲切感,不但使其产生交流的热情,促进工作的进步和自我的成长,也确实能带来实际可借鉴的经验和心理情感的满足。

服务师生:师生是校园的主人,是校园电视赖以存在的基础。校园电视首先要为师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帮助。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如何在节目的制作和编排中,尽可能以鲜活多彩、风格突出、持之以恒的节目来潜移默化地实现学校进行宣传和教育的目标。

传承文化:校园电视能够方便直观地把声像信息“广播”给广大师生,无疑是传承校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校园电视被师生们逐渐接受、喜爱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它本身也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有机成分,不但传承着文化,也塑造着文化。

3、    校园电视的育人功能

作为新闻宣传战线的一支特殊力量,与各种社会新闻媒体相一致,校园媒体的核心功能仍然是“宣传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电视是学校整体育人体系的组成,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式传授和训练培养青年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可以通过各类精品节目间接但长期地影响师生的社会认知、心理情感、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等,综合而深刻地营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电视的育人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1)知识传播:着眼大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大学优质资源,播放各类课程、讲座、报告及教育类节目,将校园电视建设成为信息共享、低成本的教学平台,丰富知识传播的途径和内容;(2)实践训练:以媒介素养教育和实践教育为重点,依托校园电视的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开设媒介类课程或实践训练活动,特别是组建和管理学生记者团,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第二课堂”;(3)思想教育:通过制作播放新闻、专题、栏目、访谈等节目,校园电视可以大力宣传各项重要政策的精神、举措、成果,可以挖掘和报道众多的优秀典型,可以营造舆论、弘扬正气,从而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健康成长;(4)文化熏陶:围绕文化育人这一主题,校园电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开展校史校情的展示和教育,走访名师大家、杰出校友,播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创作、收集、传播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

 

二、校园电视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高校校园电视取得新的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人员队伍日趋专业化和高素质化;制作水平逐步提高,节目体系更加丰富;经费支持力度增大,技术设备更新升级加快;传播渠道得到拓展。作为建台历史最长的高校校园电视之一,清华大学电视台一直在努力探索校园电视的发展和创新之路,以办出一流水平和清华特色为目标,在贯彻“新闻立台”原则、落实“三贴近”的节目体系改革、新媒体运用、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等方面积极地推动理论认识的深入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在2010-2011年期间,围绕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清华电视台在多项工作中创造了校园电视的“第一”:连续完成高密度、高要求的重大新闻报道;校园电视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融合,实现传播“全覆盖”;完成宣传片的系列化版本制作;完成以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业务平台升级与业务流程优化,等等。

1、坚持“新闻立台”,主动把握宣传规律,不断探索节目创作的新思路

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为例:当今社会中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线。以此为突破口,清华电视台进行了多次改版,不但努力提高新闻主打栏目《清华见闻》的播出频率,还参考国际流行的做法,将传统的列表式新闻编排改进为电视资讯杂志的形式,包括导语、重要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专题、新闻评论、简讯、“60秒”等多个版块,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可视性更强。同时,开播了每天滚动播出的图文信息,加大信息传播的数量;并增设《媒体清华》和《新闻快递》栏目——前者是每周汇聚校外媒体有关清华的各种报道,而后者可实现重要新闻在当天及时播出。由此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新闻节目体系。

2009年以来,清华电视台提出新闻“30分钟”随编随播模式,也就是打破传统的按照固定时间、在固定栏目播出新闻的做法,要求在重要活动或新闻事件发生后30分钟内,即可完成全部后期制作并进行播出。新闻节目不再按期播发,而是随时可进行“新陈代谢”。这种报道方式的背后需要许多条件做支撑,可分别称之为“全数字化网络型”的业务平台、“一专多能”的人员队伍、“一体化矩阵式”的流程管理。这一全新的探索已经成功得到应用。以百年校庆为例,从4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开始,实现连续10天随编随播各类新闻达100余条。

除努力提高新闻时效性外,清华电视台还一直坚持以高水平、重量级的深度报道为抓手,现已形成重大活动的“立体化”报道、重要工作“主题式”的系列报道、热点问题“评论式”报道、常规新闻“背景式”报道等特色鲜明的模式。

2、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受众特点,落实“三贴近”,创立“三位一体”节目体系

校园电视的受众主要分为在职教工、学生、离退休人员等三类群体。经过多次调查和研讨,根据他们不同的收视需求和收视习惯,清华电视台逐步把整个节目体系划分为3套内容:晚上黄金时段是以新闻和教育类节目为主的新闻综合节目,这是主体和重点;中午和晚上的就餐时间,是面向学生的节目,主要由学生记者制作,包括多个具有校园特色、生动活泼的栏目和校园DV展示等;下午的时段,是面向离退休人员的节目,主要是与离退休处合作开设的《清园春华》栏目、健康或文化类的讲座、一些经典影视剧等。这种以新闻综合节目为主体、离退休节目和学生节目为“两翼”的“三位一体”节目体系,为不同受众提供了更为贴近的节目内容和更为便捷的收看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传播效率和宣传效果。

3、主动融合新媒体,拓展播出渠道和合作资源

网络等新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清华电视台非常重视与新媒体的融合,2004年创建电视台网站并实现视频点播,2009年开通24小时的网络直播电视。同时,推动在食堂、宿舍、教学楼、户外等公共场所建设电视终端系统。

在百年校庆期间,清华电视台整合各方的专业资源,全面、深入地实现了与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真正融合,让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能随时随地收看到清华的电视节目和视频。除对电视台自身网站进行更新升级、实现专业水准的直播和点播服务外,还与新浪、腾讯等多家专业视频网站合作,开通多路直播和点播通道。在百年校庆前后一周内,以上各网站视频内容的独立访客(UV)就超过252万人,同时在线用户最高达100万。同时,清华电视台还合作开通手机视频直播和点播,并在多家社交网站上开设官方微博。这些举措,受到学生和中青年教师的大力欢迎,也突破了传统闭路电视在物理条件上对校园电视传播的局限,开创了校园电视传播的新空间、新格局。

目前,清华电视台正在陆续推出一批适合网络传播的视频节目。例如,若干短小精致的系列节目,包括“清华风物志”、“走近实验室”、“我喜爱的课”、“科研最前沿”、招生专业和导师介绍等。

 

三、积极发挥校园电视在育人中的多元作用

1、开播优秀教育节目,发挥校园电视的知识传播作用

除面对面的言传身教外,电视媒体是知识传授最直观、最贴切的载体;大学又是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重镇,师生的教育需求也很强烈。为更好地履行“教育电视”的职能,清华电视台一贯重视整合大学中十分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一,与校内有关主办单位合作,每年录制播出近百场精彩的报告讲座,如代表学校最高学术水准的“清华论坛”、面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核心课程“新人文讲座”、校学生会主办的品牌活动“时代论坛”、联合校工会及附属医院推出的“健康大讲堂”等;其二,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措,以精品课和网络公开课为主体,播出一批高水平、受欢迎的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比赛获奖者的教学录像等;其三,开办教育、科技方面的栏目,展示科研学术成果、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其四,播出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各种教育系列节目等。

2、打造主流媒体平台,发挥校园电视的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媒体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营造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清华电视台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新闻宣传,用大容量、多形式的新闻报道,特别是精心策划的、有深度的新闻专题和主题式报道,在招生、就业、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形成舆论“热点”、“亮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二是加强典型宣传,通过报道“大学生年度人物”、“自强之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以及教学名师、学术大师、优秀党员等先进人物和有特色的师生,以众多身边的榜样感染并带动青年学生立志报国、奋发有为;三是加强时事政策教育,联合主办或播出理论学习讲座、政策辅导报告、教育部《时事》系列电视片等;四是制作播出多种形式的文化类和艺术类节目,包括活动报道、展览介绍、人物访谈、知识讲座、校史和校园风物系列等,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注入真善美的元素。

3、开发“第二课堂”资源,发挥校园电视的实践育人作用

清华电视台也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近百人的学生记者团,来自各个院系和年级。他们经过适当的培训,掌握了基本的电视摄制技能和经验,长期活跃在学校重大活动第一线和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制了许多师生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和DV作品,在校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一些作品在社会上被广泛传播。近年来,学生记者团硬件设施日渐完善,有稳定的经费支持,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已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和蓬勃向上的团队文化。

清华电视台每年招收播音主持艺术特长生,以此为骨干组建播音主持组,不但承担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工作,还担任学校许多重大活动的现场主持。有的还成为中央电视台重要节目的主持人,或在全国主持人大赛中获奖。他们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成为清华学子的一种形象代表。

4、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推动校园电视进入教书育人主战场

近年来,清华电视台相继在全校开设了《媒介素养综合知识与实践》、《电视节目制作与实践》等课程,致力于面向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同时,围绕探索校园电视的建设和发展,申请并指导了多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如全球大学校园电视的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校园DV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等。在承担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多项部级、校级研究课题的过程中,现已取得诸多成果。

 

我们认为,随着全社会媒体业特别是新媒体的大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随着各高校对宣传工作的重视,高校的校园电视同样面临着大发展的良机。面向未来,校园电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覃川: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电视台主编,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新闻传播;戚天雷: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电视台副主编,硕士,六级职员,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  北京 100084

 

 

 



  阅读:84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