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覃川              日期:2013-08-29               阅读:866 次

Function and Strateg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清华大学宣传部

 

摘要:本文在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内涵,并提出创新人才应以媒介为“器”、为“镜”、为“友”、为“道”。最后针对现实国情和校情,提出在大学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创新人才

 

随着人类社会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传媒已势不可挡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文化内核、价值观念的变革。通过对现实世界强大的“再现”,无孔不入的各类媒介使我们从幼儿到成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始终处于一种被建构出的“虚拟环境”中。这种虚拟正在实体化,成为维系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不可缺少的“中介”。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的个性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为系统地形成。面对被西方学者形象地喻为“媒体奇观(Media Spectacle)”的信息社会,作为活跃的媒介接触者和使用者,大学生应该获得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大众媒体和传媒现象,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独立和理性的批判性解读,能够有效地利用媒体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解决好这一富有时代精神和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己任的大学责无旁贷。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目地主要是针对当时电影普及带来的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来呼吁年轻人抵御大众化电影导致的文化趣味腐蚀,可以说最初是一种对于媒介被动的、抵制的态度。60年代之后,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认识的提高,先后有学者提出,对待媒介应该由抗拒型观点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的观点。80年代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强调受众在面对媒介时“自身的能力”的培养。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发表了传媒教育的定义:“对现代传媒的沟通方式及表达方法进行专门研究、学习及教授的学科,在教学理论及实践中成为专门及自主的研究项目,并作为其他学科,例如数学、科学及地理等的辅助教学工具。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旨在提高公民各个层面的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的认知、解读、批判、评估能力,并使用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从而使公民更加清醒地理解传媒,更加有效地利用传媒,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1999 年在联合国维也纳会议中,来自33个国家的代表们声明:“全世界所有国家每个公民都有权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这种教育保护了言论自由和知情权,并且有利于建立和维护民主……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推广实施,成为正规课程、课外非正式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发展至今,国外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在经过免疫范式、大众艺术范式、表征范式3个阶段后,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也在各级学校广泛地开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香港)都有专门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教材,相关的教育或研究组织表现活跃。

我国大陆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仅十年左右,初期集中在翻译、介绍国外已有的学术成果。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有关研究文章和著作迅速增加,主要着眼于探讨在我国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界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等。同时,在个别高校和中小学开设了有关课程。但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例如[]:介绍性的、浮光掠影式的描述多,结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多,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果少;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在教育实践上尚未得到普遍重视,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和教材支持。

我们在清华大学所作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近500名大学生中,有63.7%表示自己对新闻传播方面的知识不了解,72.4%基本没有从事媒体工作实践的经验,60%认为自己的媒介素养“一般”或较差;但同时,他们每天约有2.5小时在接触各种媒体,有高达84%的受访者同意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个人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0%赞成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结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在当前以信息传媒为全球化先导和主要载体的时代,媒介素养是社会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必备能力和修养。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必须从中国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开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教育活动。在大学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需要多方努力,在建立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系列专门课程和实践载体的基础上,将有关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其它课程或教育环节中,最终形成多元、互动、知行合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二、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应包括哪些内容?各国学者给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阐述。[]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美国学者阿尔特·西尔弗布拉特的回答包括7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技能;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懂得媒介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影响;建立分析讨论媒介讯息对策;透视媒介文本;研究和欣赏媒介传播内容;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我们把媒介素养由低到高分为4个层次:1)开放而平衡地接触媒体;(2)正确识读和理解媒介信息;(3)掌握媒介传播规律并合理地应对及利用媒体;(4)通过媒介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相应地,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进入自主创新的时代。这就要求清华不仅要培养一般意义上的‘行业高手’,而且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求创新’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提出的突出要求,也是我们在新百年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创新人才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不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还崇尚真理,善于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自觉遵循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追求道德的升华与和谐。大学要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大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坚持改革创新。下文将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审视媒介素养教育,梳理分析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

创新人才要以媒介为“器”,科学高效地处理海量信息。现代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速生产和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信息过剩。大量冗余、失真的信息,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增加了我们对客观世界把握的不确定性,同时导致了“快餐文化”流行下的“浅阅读”和“娱乐至死”,削弱了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文化信仰,诱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焦虑和社会规则失衡。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功能的不断涌现,在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行为中,我们必须依赖媒介所传载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科学研究也早已脱离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阶段,无论是课题的确立、开展与发布,还是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都是建立在动态、高速的数据流动和把不同终端前的研究人员联系起来的媒介网络上。但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被污染过的,普遍存在信息过载、失实、过时、重复、堵塞、错位、干扰、无序、缺损等问题,不能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想在这个逐渐变“平”的世界中有所创新,首先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也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具体说来,包括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信息的整理和加工能力,对信息的评价和交流能力等。

创新人才要以媒介为“镜”,理性观察和分析社会环境。研究者们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化及遗产传承、提供娱乐等。在“媒介即讯息”的“地球村”社会中,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媒介。任何个人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媒体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及其变化,而且随着所关注的时空距离自身越远,这种“媒介依赖”的程度就越高。可以说,在客观环境与人们的主观认知之间,已经树立起一层将现代人包裹起来的媒介之“镜”,任何信息都是在经过它的折射或反射之后才能抵达我们的感官。创新人才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好奇心,乐于投身科学或社会前沿,以及矛盾集中和变动剧烈的领域,以探索未知和寻求突破。这些领域通常是真伪混杂的高密度的信息源,在百家争鸣的交织和冲突中蕴含着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理解信息被把关和加工的过程,学会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解读,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理性观察、独立思考、批判思辨、综合协调的意识和能力,能增强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而这些素质都正为创新人才所必需。

创新人才要以媒介为“友”,促进自身的思想提升和全面发展。各类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决定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并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和联系社会各个部分的巨型“神经系统”。媒介传递的信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物,反映了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选择判断,是多种心理因素、文化取向、社会体制、组织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媒介,能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同化、意义培养等手段影响我们的认知、态度、情绪、心理、行为,并在长期作用下影响我们的角色定位、社会体验、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同时,媒介商业化、低俗化所带来的众多负面问题,使得个人在面对强势的媒介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很容易从精神上受到污染和毒害。创新人才是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目标出发,做到善待媒介、善用媒介:以积极的态度合理使用媒介,不盲从、不滥用,视媒介为平等的伙伴和创新的源泉,形成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眼光,建立终身学习框架下的良性互动;认识到媒介在协调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让媒介成为自己与他人沟通、与社会融合、树立形象和打造软实力的平台,保障和支持创新活动的成功;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性和辩证地识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有益的思想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完善道德修养,为持久的创新注入精神和文化的灵魂。

创新人才要以媒介为“道”,勇于承担责任、推动社会、引领文化。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大学所坚持的育人理念和传统来看,都十分重视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譬如,在面对新世纪经济革命的需要时,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其他的教育者也强调要报答祖国、具备公共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报告中,把能够承担家庭和社会的不同责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当代社会的精英和稀缺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公众人物、形象代表和社会的推动者、引领者,并因此与社会媒介的传播密不可分。针对创新人才的媒介素养教育,要突出伦理道德的重要地位,引导他们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妥善应对媒体、规范自身言行、积极表达观点、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公众之楷模和典范、社会之良知和动力。

 

三、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在探讨如何开展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时,不少学者指出,应把大学作为启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阵地[]。从客观条件上讲,大学中的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为在通识教育和公共教育领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园中丰富多样的学生报纸、网站、电视台、广播台以及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校园DV,可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课程选修情况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有着积极的意愿。对于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的大学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在以人才为核心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现代化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是终身学习、团队协作、理解社会、批判思考、完善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环节,需要进行跨越式发展,以抢占人才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国家软实力塑造、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等多项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媒介素养教育要以人为本,遵循“知识-能力-文化”的路径逐步推进和深化。在具体的推动进程中,首先应立足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譬如作为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在公共基础课或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中开设专门的概论型课程,讲述大众传播、新闻舆论、新媒体、媒体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重点介绍媒介的功能、要素、传播特点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传播效果分析、媒体应对等内容。以此为基础,着重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多重能力,包括面对海量信息的选择能力、挖掘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对媒体及其信息和立场的批判能力、负面抵御能力,以及应对媒体的能力、运用媒体的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等。这一层面的教育,应主要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结合课内训练和课外体验,通过设立基地、实验室或社团协会,鼓励学生在指导下自发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完成探索性项目。最后,媒介素养的知识和能力要转化为个体的人文思想素质,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内涵。这要从媒介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意义上来理解。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之一,各种媒体共同形成了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巨大影响的“场”。是否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就成为了能否培养大量“优质公民”的关键因素,继而也影响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创新。

建立专门的课程和实践体系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的“纵横模式”。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质,是在媒体社会中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适应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公民和创新型人次。在大学中可以综合利用显性课程模式和隐性课程模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前者是制定专门的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后者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到其它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例如,在社会学、管理学、人文类的课程中引入媒介知识、信息理解、舆论引导、传媒作品赏析等相关内容;将对媒介的政治、道德伦理属性的认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类校园媒体建设成为大学生参与传媒实践的重要基地等等。媒介社会功能的广泛性和多元性,以及媒介素养教育自身的实践性,决定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应该是以课程为核心的“纵向教育”与以各种校园组织、单位及其所发动的活动、项目为载体的“横向教育”互相贯穿、配合,是系统的学习训练与自发的参与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校情出发,我们提出以下行动建议:

-          成立团队:以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中心等单位为依托,成立面向全校各院系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团队,以及与其相辅相成的研究机构。

-          开设课程:按照精品课的目标,开设媒介素养概论性的核心课程,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编写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开通专门网站;将该课程纳入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中,逐步扩大授课规模;充分发挥并组织协调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形成相互关联的系列化的课程体系。

-          建设基地:以校报、电视台、新闻网等各类校园媒体为基础,加大硬件和软件的资源投入、组织完善学生记者团、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媒介实践活动。

-          课题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一批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为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发挥探索和引领作用。

-          文化创新:从物质、制度、精神等不同层面上,大力开展媒介文化的建设,以丰富和创新大学文化,为培养自觉适应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作好准备和贡献。

 

 

Function and Strateg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QIN Chuan

(Department of Public Ralation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tress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media literacy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whose goal is 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s, proposes that innovative talents should treat media as Tool, Mirror, Friend and Rule.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and strategy to strengthe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current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作者简介

        1972.2-  ),男,博士,中共党员,重庆人。

现任清华大学宣传部(电视台)主编,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新闻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被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10篇次。

通信地址:  100084  清华大学宣传部

联系方式: 010-6279714913501073583       qinchuan@tsinghua.edu.cn



[] 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J].《新闻界》,2005,(1):28-29.

[] 覃川等.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当代传播,2007,(4):64-68.

[] 周柳明.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09.3-6.

[] 姚建东.信息素养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 C.鲁卡斯.高等教育在变化的世界中面临的挑战[A].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

[] 冯恩大.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A].蔡帼芬,媒介素养[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0-54.



  阅读:86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