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新时期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改革创新
作者覃川              日期:2013-08-29               阅读:774 次

  本文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高校事业发展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分析维度出发,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进程,对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办学需求,探讨新形势下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举措继续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及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党的建设,高校党建,思想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要做好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也就是要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出发,正确认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协调什么关系。这需要在以下两重维度所建构的分析框架下来进行考察和分析:从纵向看,在党的建设体系中,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核心,也是全党建设的重要组成,对于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战斗力和对党员干部、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吸引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横向看,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和党政密切配合,通过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建设的效果能体现和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从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

上述维度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它们的价值目标都聚焦在能否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得到贯彻落实,能否建设好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一、           新时期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回顾

毛泽东曾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逐步形成,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并在总结实践、指导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就,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理论教育和思想建设带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

恢复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率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积极倡导和参与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拨乱反正、恢复调整的基础上,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教育改革开始起步。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重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改进和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和理论家,普遍推广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还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精神文明教育、以学习新党章为核心的党员教育工作以及旨在使理论教育正规化的干部“重新学习”。高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加强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高标准地完成整党工作,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提高了党员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改革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期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党的思想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全面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发展。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高校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的重点,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党校的普遍建立及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定期参加培训、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立大学生理论学习小组及社团协会等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还积极推动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两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从1990年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连续召开,着重就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在“三讲”教育中,高校以“讲学习”为基础,千方百计地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特别是提出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并完善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体部署。在此新阶段,高校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新热情,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涌现。集中教育结束后,各高校及时制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文件,从实践、理论和制度等方面巩固了先进性教育的成果。高校还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同时,高校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高校结合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步入大众化的新阶段以及党和国家提出“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的要求,加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思想的学习和贯彻落实,使得高校中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 新时期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

1、 始终坚持从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组织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做好党的思想建设

高校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高水平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还是知识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现代社会中,高校作为一种“多元化巨型”的教育组织,管理系统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松散网络形态,与社会的互动广泛而多样,日益开放,在快速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并正在成为知识化社会的轴心之一。思想建设是一项人心工程,要有效地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师生在思想、文化、心理方面的具体特点和需求。

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高校中党的思想建设具有理论性、教育性、示范性、斗争性、创新性等鲜明特色:师生员工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较强,有兴趣和动力开展系统的理论学习活动;高校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是重要环节,思想建设工作也要围绕育人来开展,成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组成;高校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场所,能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思想建设能否在高校中取得成效,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想思潮碰撞交锋的阵地,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经常出现在校园中,这要求我们在开放吸纳、和谐包容中要做到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同时还为党的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2、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在这30年中,我国高校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头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地与各种不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历史的正反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办好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和指导。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师生,高校的中心工作和各项事业就会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什么时候放松了对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教育,就容易出现思想的混乱、决策的失误,容易导致高教事业的发展出现延缓甚至偏差。

3、 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使命和党建工作的首要职责,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对于明确要“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对于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事关根本、十分重要。高校中党的建设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也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指明方向并保驾护航。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必须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是要让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自觉承担起育人职责,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培养青年学生“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走新时代“又红又专”的道路。

4、 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

“统一思想,引导发展”是高校中党的思想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高校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是要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具体说来,就是要针对高校党员的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联系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统一指导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只有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才能集中意志、凝聚共识、团结力量,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消极思想、负面态度和不稳定的因素。归根结底,党的思想建设是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指导高校做好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5、 始终坚持旗帜鲜明地与各种不良思潮做斗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力推进,我国社会面临着以经济为主导的全面转型,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涌现、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和斗争,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碰撞,校园中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局面成为常态。如何应对西方思想文化及“和平演变”的挑战,自觉地承担起反渗透、防演变的责任,一直是高校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反对自由化的斗争中,高校的党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经受住了严峻的政治考验。高校还十分重视对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和迷信活动的斗争,坚决地开展了揭批、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政治斗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决不允许各种错误的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

6、 始终坚持协调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与时俱进地探索高校党建的新内涵、新方法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但也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思想建设与其它各项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把思想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全方位着手,各项建设协调推进。实践证明,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地位能不能真正体现,能不能解决好举旗的问题,能不能切实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关键在于能不能抓好“创新”这一灵魂。在高校中,思想建设的创新要做到“三个结合”: 理论学习、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历史经验与解放思想、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相结合;思想理论教育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针对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贴近性、有效性相结合。

 

三、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1、 科学地认识新形势、找准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直接,社会各种变化在高校的反映越来越迅速,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形势、新问题。首先,全球化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加剧了西方强势文化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的渗透和传入,敌对势力操纵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和复杂,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也冲击着国人的心理和信心;其次,以互联网等新媒体崛起为标志的信息化,由于其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综合实力强大的西方国家占据着“话语霸权”的地位,同时削弱了国家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增大了个人选择和传播信息的权力;还有,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思想的多样化更加显现,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更加频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信仰危机、认同危机;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素质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些新的挑战促使我们必须要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思想建设,为高校党组织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充分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而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思想保障。

2、 自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武装,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高校中党的建设

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在当前,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自觉地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要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对党员和非党员、干部和群众、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育人大业指明方向、统一思想;另一方面,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继续完善学习、交流、总结、研究和考查评估等长效机制,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把握科学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提升党员的素质和发展质量;再有,要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以思想建设带动党的全面建设,使高校的党组织成为能学习、能带头、能战斗、能创新的党的基层堡垒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

3、 把党的思想建设融入中心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党的事业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法宝。高校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来进行,思想理论学习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有生命力和价值。归根结底,思想建设的成果要切实转化为认识、转化为行动,真正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项职能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指导实践的能力,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从这个要求出发,思想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和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先进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拔尖人才培养和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塑造师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政治觉悟,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4、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直接体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来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和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格局下,开创新的局面、新的平台、新的内容和模式;第二,要统筹协调好适应社会需求和坚持教育规律、课堂主导和课外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党团组织和一般社团协会、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等不同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第三,要重点处理好网络思想教育、就业引导等现阶段突出的新现象、新问题,注重解决贫困学生资助、心理健康等具体问题,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态度和作风教育人、引导人、帮助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明人;第四,加强辅导员等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切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

5、 提升理念,改革机制,建立和完善能不断拓展创新思想建设的良性生态系统

探索思想建设的新规律、新方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理念,改革各种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体制机制。拓展和创新内容,在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同时,要弘扬中华文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形势政策和社会现实开展思想建设,突出时代性、新颖性;拓展和创新阵地,大力发展各种校园媒体,改进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加强网络上的信息监管、言论疏导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报告、讲座、论坛的正面作用,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景观和场地设施陶冶情操、促建和谐;拓展和创新渠道,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特色鲜明、高唱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鼓励师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担责任。这些不断拓展和创新的内容、阵地、渠道是对传统做法和经验的有效补充和创造性的发展,通过实施科学的制度和管理,将使高校中党的思想建设“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校党政工作、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一个不断吐故纳新、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同时又与党的全面建设和高校事业发展这两个大系统交叉互动,从而充满生机活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师生们的思想认识。

6、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大力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高校中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大力开展相关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着重提高研究质量,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积极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重点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名家,为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科学发展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同时,要深入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永葆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并为丰富党的建设理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p:104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in New Era

QIN CHUAN

(News and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0084 )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wo interrelated factors which are overall layout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makes a summary of the main experiences, comb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schools need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party'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Party building,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Buil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阅读:77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