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中国高校校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作者覃川              日期:2013-08-29               阅读:764 次

覃川  刘蓓

 

2010年,经教育部和民政部批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首批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80家高校参加。在当前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校园电视作为我国传媒文化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作为高校新闻传播、素质教育、文化弘扬、形象建设的重要阵地,从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现状,积极探索和实践面向未来的发展策略,这是校园电视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高校校园电视的发展历程

高校校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一方面与中国社会整体电视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高校自身对利用电视媒体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不断深化密不可分。以改革开放为起点,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特别是教育电视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电视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独立到协作联合的发展阶段。

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早期的校园电视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高校中陆续建立的电教中心。80年代中期起,出现了运用电视技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部分高校开始拍摄、制作新闻资料片或专题节目。8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有线电视启动,高校作为社区单位也陆续建设闭路电视网络系统。以此为基础,清华、北大等高校率先成立闭路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声像并茂的优势和贴近师生的特色,受到很大的欢迎,成为学校传递信息、开展思想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2、 普及和规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成立专门的校园电视机构,并在理顺工作机制、人员队伍、硬件条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许多高校将电视台从电教中心并入到党委宣传部,在先期工作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编制融合;一批高学历、专业化的青年人才加入到校园电视的队伍中,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同时组建学生记者团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高校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数量、质量和整体业务水平都不断提升,创办了一批固定栏目,一些节目在社会评比中获奖。

3、 提高和创新阶段:21世纪中期以来

高校校园电视更加普及,但关注度有所下降。20111月发布的《2010中国高校媒体发展报告》[1],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30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58%的高校有电视台,其中“211”高校拥有电视台的比例比非“211”高校高17.6%。考虑到部分高校主要以网络视频方式播放节目,实际拥有校园电视的比例应该更高。在校园电视普及的同时,师生们对高校自办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较早期有所下降,原因在于:供选择的电视频道更加丰富、节目更加多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扩大了信息来源;受到院校合并、校址改建以及住房分配制度的影响,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信号覆盖不够。

校园电视的育人作用凸显。电视等校园媒体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更加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院校的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中强调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2011年初,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宣传工作会,袁贵仁部长在讲话中对校园媒体建设提出明确的意见: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体,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培养一批优秀学生通讯员,充分发掘报道校园优秀典型,打造新时期学校新形象。

校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亮点。各高校注重网络传播,积极开拓以网络为平台的电视传播渠道,使互联网成为高校电视节目传播的“第二频道”。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高校的电视节目都已上网,有的还开通24小时直播的网络电视。在某些高校,网络视频成为校园电视的主要传播渠道。

校园电视的联合与协作得以“破冰”。中国教育电视台曾与部分高校协商成立过“高校电视协作组”,黑龙江等地区的高校也自发地建立起校园电视联盟。在众多高校的强烈呼吁与推动下,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掀开了我国高校校园电视发展新的一页。2011年,首届“中国高校电视奖”评选、“在党旗下”系列专题片联合制作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    高校校园电视的定位与功能

校园媒体虽说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但也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贴近性和引导性。校园电视的出现,使高校的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在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方面大为增强,符合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息接收心理,因而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

1、    校园电视的二重属性:教育电视+社区电视

所谓“教育电视”属性,是指校园电视必须紧密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工作,结合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大学基本职能,采用符合师生欣赏习惯的电视形式和节目风格,制作播放满足师生信息、文化和心理需求的节目,具体表现为政策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突出政策性,就是要求校园电视积极反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局性的及与高教工作相关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及时、全面地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战略规划、各领域的重要举措、改革成就等。突出学术性,是校园电视区别于其它电视台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需要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手段,把学术大师、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充分有效地进行记录和传播,在学校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科学精神。突出教育性,是指校园电视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展播、科教科普、报告讲座、文化演出、人物访谈等,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充实和拓展学习的渠道及内容。

所谓“社区电视”,是从校园电视的覆盖地域和我国高校普遍具有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小社会”性质的校园环境出发,强调一种社区聚居意义的“三贴近”和文化心理的认同,又具体表现为群众性、服务性、文化性。突出群众性是校园电视应把镜头多对向学校的主人——第一线的教职工和学生,多报道他们的工作、活动和成绩成果,多反映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感。突出服务性则要求从师生们的实际需要出发,传递他们所关心的新闻信息,播放他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为他们衣食住行和生活方方面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服务。突出文化性是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电视节目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是要自觉传承和塑造校园文化,从而凝聚人心、鼓舞精神。

2、    校园电视的基本功能:记录历史、促进交流、服务师生、传承文化

作为一种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声、像、文等符号载体的媒体,电视在直观性、即时性、兼容性、“面对面”以及家庭收视的接近性和随意性等方面有着许多独到之处。与校园报纸、广播和网络相比,校园电视更突出地具备以下几项功能:

记录历史:这是电视最基础的功能和优势之所在,通过保存住真实的图像和声音,记录并再现历史,为观众重现彼时彼地的场景,给后人以反复的回味和启迪。保证新闻或资料性的拍摄,一直是校园电视工作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促进交流:校园电视的受众是同处一个校园环境中的师生们,有许多共同的情景或话题。校园电视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共鸣和交流的热情,促进学习、工作的进步和自我的成长,也确实能带来实际可借鉴的经验和心理情感的满足。

服务师生:校园电视首先要为师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帮助;还要注意节目的制作和编排,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传承文化:校园电视能够方便直观地把声像信息“广播”给广大师生,无疑是传承校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而当校园电视被师生们逐渐接受、喜爱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它本身也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塑造者。

 

三、    高校校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经验

笔者以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为样本,综合各类高校校园电视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为其在校园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运作机制、建设和发展成果等进行以定性为主、辅以定量材料的描述和诠释。

1、    政策法律环境

与高校校园电视直接相关的国家法规主要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自20048月开始施行的《广播电视站审批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大专院校可申请设立广播电视站,也可自办通过有线方式传输的电视节目。

2、    生存状态

高校校园电视目前的生存状态可概括为校内自办电视节目资源的唯一性、受众以师生为主的窄播性、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后的准专业性以及功能上要兼顾宣传、教育、文化、视频资料库、闭路电视管理等要求的多元性。

校园电视在体制上是学校的行政单位,经费主要来自于拨款、核心人员有固定编制,首要职能是完成学校的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任务,这就给校园电视规定了运作空间。在空间之内,可以尽可能地丰富和完善校园电视;但要有大的突破,就必须从学校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更灵活的政策。

3、    行政地位和隶属关系

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电视都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或新闻中心,或归由团委等学生部门指导和管理,主要定位是校方主办的新闻宣传媒体,但也可能配合教务部门承担课程录制工作,通常可称其为“宣传型校园电视”。在传媒类的专业院校,校园电视则往往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并开设实践为主的相关课程,同时也承担学校的电视新闻拍摄和播出任务,可称为“教学型校园电视”。此外,有些院校的电视台在宣传和教学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能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维护和管理全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可归为“复合型校园电视”。

4、    资金投入和财务权限

高校校园电视的运行经费以学校划拨的行政办公经费为主,通常来自宣传部门或教务部门,总体上以维系日常办公和基本运转为标准,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针对硬件设备购置、场地改造、重点节目制作、课程建设等事项,主要依靠学校拨付的专项经费,一般没有稳定的来源。在大多数高校中,电视台被允许通过某种方式,在为校内外单位提供摄像、制作、素材转录、场地和设备租借等服务中,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有的高校电视台可以留存全部或部分的有线电视费,适当用于节目制作、设备更新等事项中。作为一种补充,不少高校的电视台从校内其它单位、校外企业等渠道谋求过捐赠或赞助,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高校电视台的财务权限可分为独立型、半独立型、非独立型三类。拥有独立财务权限的电视台通常为二级单位;有的高校电视台尽管不是独立部门,但拥有权限较大的专用账户,可称之为半独立型;但最多的类型,还是受到主管部门约束、不具备签字权的非独立型财务。

5、    硬件条件

当前各高校电视台的摄像和编辑设备,基本上都达到专业级水平,少数电视台已经升级到高清标准。有的高校电视台已采用硬盘播出或电脑编单播出,有的建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少数高校还拥有虚拟演播室等高端设备。从场地条件看,大多数高校电视台都具备独立的编辑机房和演播室。

6、    人员队伍

按照高校电视台(不含闭路系统维护)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可暂分为三类:(1)小型:4人或以下;(2)中型:5-9人;(3)大型:10人或以上。目前来看,人数为中型的高校电视台占了多数。从岗位上看,可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编导等。其中,编导一般具有传媒领域或中文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学历和经验,是电视台的骨干。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

绝大多数的高校电视台还有数量不等的学生记者参与工作,可分为三类:以学生为主体制作节目和进行日常管理的“主力型”;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但学生记者人数较多、发挥作用较为充分的“骨干型”;学生人数较少,主要是作为教师的助手弥补人手不足的“补充型”。

很多高校都重视学生记者的培养和使用,把电视台作为“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育,发挥育人功能。有的高校还在学分获取、奖学金评定、艺术特长生认定、免试推研、就业指导、助管岗位申请、勤工俭学等方面为学生记者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7、    节目体系

高校校园电视的节目编排,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一种“飞机状”结构——新闻节目是强力发动和冲锋在前的“机身机头”,其它自制的栏目专题和非自制的各类节目是范围宽广、带动飞翔的左右“机翼”。

“新闻为立台之本”。新闻始终是校园电视的核心工作,也是最吸引师生、最受大家关注的节目内容。目前,各高校电视台基本上都是每周制作1-2期新闻节目,并重复播出。对于重大事件或活动,不少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专题报道,或者进行现场直播。在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各高校也进行了探索,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系列报道等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滚动播出的图文信息也是很好的信息传播形式。

非新闻类节目或栏目一般包括人物类、访谈类、文艺类、科技科普、报告讲座、宣传片、生活百科、互动参与等内容,大多与高校各方面的工作或校园生活、师生校友等有关。另外,各种学生DV片也越来越多地在校园电视中播出。

同时,在不违反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下,校园电视也安排播放一些非自制的节目,主要包括:政策、知识类的宣传片,教育教学或科普类节目,录制在其它电视台播出的有关节目,以及影视片、连续剧等。

清华大学等高校还对受众进一步作细化分析,根据在职教工、离退休人员、学生等群体的特点,通过不同频道或时段,安排播出不同类型或内容的节目。

8、    传播平台

传统上,高校校园电视的播出平台主要是学校的闭路电视,信号会覆盖家属区、学生宿舍区、教学区、办公区、食堂等。近年来,部分高校也积极利用楼宇电视、户外大屏幕等新平台,取得不错的效果。

同时,大部分的高校电视台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提供视频点播。有的还可以提供同步收看的网络电视。在突破带宽、费用等限制后,网络版的校园电视正在加速发展,被更多的师生、校友、社会各界所熟悉和接受。

此外,不少高校还与一些社会上的专业视频网站合作,在所提供的专用网络社区中上传自己的节目。

但在当前各城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中,不少高校面临的困境就是有线电视的管理权会被专门的经营商(如北京歌华)接收,很有可能失去自有节目播出的频道,或者播出空间及权限被挤压,信号传输受到限制。不过,也有部分高校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或者是经过谈判保留一部分可以自主使用的频道,或者是用低廉的租金租用频道,并通过机顶盒实现按户定向传播。

 

四、    高校校园电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挑战,更带来机遇

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给校园电视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分流观众。频道和内容的极大丰富,传播方式的快捷便利,新媒体的交互性和“粘性”,使得受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和自主性。校园电视在节目数量和质量上难以与专业媒体抗衡,在整个媒体“大蛋糕”上所占比例微小且步步退缩。

但更应该看到,全社会媒体的大发展同样给校园电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专业门槛,电视事业的繁荣带动了校园电视自身的进步并更加受到重视,校内外的多种渠道提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机会,等等。特别重要的是:第一,电视观众的深度细分,为校园电视参与平等竞争创造了机会;也就是随着数字电视频道数量的大大增加,校园电视与其它内容日趋单纯的频道相比,竞争态势被“拉平”,保持好自己的校园特色就有可能重新赢得竞争力。第二,新媒体为校园电视打开了“浴火重生”的大门,在降低传播成本、满足现代人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习惯、点播和定制功能实现精准的推送及用户锁定、“长尾效应”给传播效果带来无限延伸等方面,都为校园电视带来全新的生命力。

2、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要求校园媒体上大舞台、做大事业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将有更大、更高、更深入的发展。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及领导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电视等校园媒体的建设。

校园媒体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必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校园媒体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可以营造良好的舆论场,为统一师生思想、凝聚各方人心发挥思想保障作用;校园媒体是高校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加学校的“软实力”;校园媒体是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可以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实践教育、素质培养等方面大显身手;校园媒体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更好地加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服务师生、提高管理效率和效力。

3、    高校校园电视的制约“瓶颈”和现实困难

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校园电视的发展与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自身的潜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不同高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这些不足之处表现在:在体制机制上,部分高校对校园电视不够重视,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创意活力和工作热情没有充分释放;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不灵活、考核激励制度不到位;节目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领导新闻、会议新闻、室内新闻过多,可看性亟待提高;专题节目和栏目不丰富、不规范、不深入,特色不突出,与师生不够贴近;资源投入不足,经费匮乏、缺乏保障,硬件设备、场地等条件较差,缺乏充足的节目来源;传播渠道单一,少数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的闭路电视频道,在公共场所缺乏播出终端,网站水平低、视频播放不流畅或不稳定。

 

五、    高校校园电视面向未来的发展策略

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校园电视创造有利的大环境

高校校园电视应该积极学习高校校报的经验做法,积极争取得到教育部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包括:推动教育部下发有关《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电视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校园电视的宗旨、定位、功能,理顺管理体制、指导业务开展;由教育部有关部门主导,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在全国部分高校中开展校园电视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和评估试点;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会商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大专院校校园电视的审批及节目制播的管理办法,将校园电视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电视体制中。

2、    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用,推动校园电视整体的良性发展

以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为载体,更广泛地发动和吸引各地高校的校园电视参与,加强高校校园电视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校校园电视的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有:适当扩大会员单位的规模,合理设置组织结构;有效开展各类交流研讨活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组织调查研究,对加快高校校园电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开展每年一度的“中国高校电视奖”的评选,推动高校校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组织高校间联合制作节目,开展节目交流、建立节目共享机制;办好官方网站和电子会刊,编撰交流材料、案例精选、研究论文等;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电视台、各类媒体、制作和出版单位、设备厂商等机构的合作,为高校校园电视注入动力与活力。

3、    做好顶层设计,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学校层面,要在争取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从体制上规范对校园电视的管理,设立专门的、有较高行政级别和权限的部门机构,选派德才兼备、富有宣传管理经验的负责人。其次,对于校园电视的日常运转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保障合理的摄编器材和场地,对于硬件建设、大型节目制作等重大事项应多方筹资。再次,要在学校的大宣传格局中,处理好校园电视与其它校园媒体、宣传阵地以及与理论宣传、对外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在教学体系和育人工作中,发挥好校园电视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另外,还要兼顾到电视媒体的自身规律,合理考核和激励,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    加强队伍建设,自觉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校园电视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加强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起结构合理、张弛有度的组织结构,包括:有能力、有热情、讲政治的以主编为带头人的管理团队;素质高、负责任、有专业特长的编导记者及业务熟练的技术人员,他们能胜任“一专多能”、“一岗多人”的要求;引入一批校内外富有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顾问或培训讲师。还要下大力气抓好学生记者的建设和管理,因地制宜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建立长效机制、纳入到学校育人体系中,培养一批业务过硬、素质全面的骨干,开设若干贴近校园生活的栏目,制作一批健康向上、生动鲜活的节目,还要积极引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带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校园电视要以“顶天立地”为宗旨,一方面坚持“政治家办台”、当好“喉舌”,做好上情下达、凝聚人心,特别是要进入主战场,在教学、科研领域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师生需求出发,运用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报道展示他们关心的主题和事件,不断扩大校园电视的影响力。

5、    提高节目策划和制作水平,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节目能不能吸引人,是校园电视的生命力之所在。做好节目,首先要立足校园、办出特色、重视选题策划,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阶段性重点任务、毕业典礼等重要节庆活动以及各种重大事件、突出问题等,提前进行选题凝练、科学策划,保证其能成为议程设置下的“焦点”;其次,要注意深入挖掘典型,充分认识到典型是事实、个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典型宣传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升华,对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事件做好基于事实的、艺术化的宣传报道,激发师生的关注和学习,形成宣传“亮点”;同时,要掌握好报道时机,发挥电视的特长,与其它媒体进行协作联动,使“热点”能扩大效应、深入人心。

以新闻报道为例,必须摆脱会议为主、室内为主、人头为主、领导为主的简单形式,以新闻化和美学化的镜头语言,以多样性的素材内容和编辑手法,以恰如其分的现场报道、采访和同期声应用,以广泛亲切的人物和以小见大的题材,让新闻不但传递信息要素,还要好看和耐看。还应树立“大新闻”的理念,把深度报道的专题性新闻、剖析揭示热点问题的调查类新闻,以及新闻评论、新闻集锦等等,都纳入其中。同时,要把“新闻立台”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到整个校园电视的节目制作和编排播放中。

校园电视可以针对在职教工、离退休人员、学生、校友等不同受众,建立各有特色的节目体系,采取分别相宜的播出时段、播出平台和传播方式。同时应加大与校内、校外有关单位的协作化力度,通过合办栏目、联合制作节目、设立记者站或通讯员、征集DV、共建基地、设立基金、交换节目等方式,丰富校园电视的节目内容和办台资源。

6、    主动开展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传播渠道和手段

校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首先是需要利用成熟技术建立一套便捷流畅、安全好用的网络视频平台。可以适当引入商业机制,各高校以“团购”方式联合开发专门面向高校校园电视的网络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对于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而言,要进一步建好官方网站,整合各会员单位的资源,联合推出高校校园电视展播平台。

各高校或自发、或协作,还需要加强在高校之间、高校与各级教育电视台、高校与本地其它电视台、高校与视频网站、高校与音像出版单位、高校与教育或宣传主管部门等的合作,拓展节目的传播渠道和手段,争取更广泛的资源和支持。

 

当前,我国媒体事业正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着重全面提高质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兴未艾。在可预计的未来,校园电视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 该报告由《中国青年报》联合国内63家重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所完成。



  阅读:76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