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让灾难来检验灾难
作者杨雪冬              日期:2013-04-28               阅读:4850 次

每一次灾难,都能激发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增强制度和体制的应变能力,从而使国民与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和谐。

  中国人常说,“多难兴邦”。其背后的逻辑是:每一次灾难,每一个劫难,都能激发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增强制度和体制的应变能力,从而使国民与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更加和谐。自从2003年SARS事件以来,不断出现的各类危机灾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个逻辑的跃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充分体现了这个逻辑。在巨大的灾难降临之后,我们这个国家和整个民族向世人展现出了难以想象的团结、互助、行动力和创造力。国旗显得更加鲜艳,国歌更让人心潮澎湃,也才有了“公民社会元年”的到来。两年之后,正当人们准备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的时候,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又让国人看到了两年前的情景:断瓦残垣、生命逝去、举国哀悼。老天弄人,难道这是老天在用一场新灾难来检验我们的应对能力?

  欣慰的是,灾难发生之后的一系列救援活动,让世人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虽然这是一场发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原上的灾难,但是灾难后的救援和重建依然及时有效有序地进行着。

  首先,玉树地震发生之后,灾难应急体系第一时间就有效启动起来。在汶川地震中积累下来的救援经验成为了各支进入灾区的救援队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宝贵财富。他们清楚要携带什么样的救援设备,要采取怎样合理的救援手段,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灾难后的恢复,如何将救人和维持当地社会秩序结合起来。更让人惊叹的是,灾后一周,青海省就宣布了玉树的灾后重建目标:建成生态旅游城市。

  其次,整个救灾工作透明进行。虽然玉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受到限制,但是整个救灾工作依然得到了充分及时的报道。灾难发生后,要公开透明地报道整个事件,是2003年SARS事件留给中国各级政府的宝贵经验。正是借助公开透明的报道,全国人民才了解到玉树这片充满藏族风情的土地,看到救灾过程中汉藏一家亲、兄弟情的场面。当人们喊出“玉树不倒,青海长流”的口号时,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第三,社会救助工作更加有力。灾难发生后,社会各界马上动员起来,用各种方式表达爱心。中央电视台的赈灾演出,一举募集到20多亿元的善款,充分说明了经济更为强大的中国社会具有操办公益事业的巨大潜力。有了汶川地震救助的经验,人们更加心平气和地捐款,对于善款的合理使用也更有信心。我们在网络———这个民意自由表达的平台上,看到更多的是悲痛表达和鼓励话语,而不是曾经风行的质疑、批评和咒骂。

  除了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许多的实例,以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更加成熟,整套制度更有秩序。因此,这场灾难也许不是老天弄人,而是老天青睐,用灾难来检验灾难,让国家和民族在一次次的灾难中更新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风险社会中,我们面临的不仅有无法预测的天灾,更多的是我们自身错误观念和行为所引发的人为灾难。后者不仅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潜在的破坏力更大。当某些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有关政府在推卸责任,相关部门在掩盖事实,受害的利益方难以得到制度性救助。这类人为引发的灾难,本来可以提前预防,甚至杜绝于未然,但却在频繁发生。而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造成的结果似乎是:当事方感慨时运不济,旁观者暗自庆幸不已。人们宁愿用淡忘来逃避灾难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意用自身的改变来避免下一次灾难的发生。

  面对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我们更应该在鲜活的生命面前,学会尊重生命的尊严。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阅读:485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