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大国成长中需保持平和心态
作者杨雪冬              日期:2013-04-28               阅读:5049 次

 一个大国的成长,需要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平等而多样的关系中,重新认识自己;在过去与未来的参照中,重新定位自己

  《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受追捧背后的复杂心态

  在西方学界乃至中国学界,2009年很受关注的一本书是法国人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写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他说,中国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的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西方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他在《泰晤士报》上撰写的文章称:我们的子孙将在一个我们越来越陌生的世界中成长,旧的西方模式不再是理所当然。200多年来,西方人将第一次不得不适应并学习其他文化,这将是一个让人迷失和困惑不安的过程。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关注,以及受到某些人的追捧,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它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又一个角度。与曾经流行的“中国崩溃论”不同,它在相当程度上更“积极”地看待中国,与“中国模式论”相比,它也表现得更为“乐观”,当然也不乏相当的历史感;二是,对于国内某些群体,特别是痴迷于“大国崛起”的人,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最新而有力的外来证据。

  姑且不论马丁的立论正确与否,国内对他和他的作品的关注,乃至媒体的追捧,倒是反映出中国这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复杂心态:既迫切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但又担心受到批评乃至指责。忐忑犹豫,但又非常亢奋;自谦内敛,但又埋怨重重。

  中国的成长过程,是世界适应它的过程,更是中国正视自己的过程

  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但是与孩子不同,我们这个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过去,靠斗争和重构完成的现代化进程,被西方视为异端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因此,中国的成长过程,也是世界适应它的过程,更是中国正视自己的过程。复杂的心态是它战胜自己、展示自己、说服他人、磨合他人的必经。

  2009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政治成长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既需要向世界说明自己,也需要在内部和内心里说服自己。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谈判也许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在谈判之前,中国率先提出了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并且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协调了立场,表现出日益成熟的国际交往经验。这为中国在这次重要性替代了世界贸易谈判、影响力将持续整个21世纪的谈判中赢得了先机。但是,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问题,更关系到国内利益格局的调整。对于中国来说,过去30多年来,一直依靠经济持续增长来增加国内利益存量,解决各类问题;现在不仅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更要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气候问题不只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马克斯·韦伯当年的忧虑,对于认识中国的政治成长依然有启发

  当年德国经济起飞的时候,著名的马克斯·韦伯曾经写过一篇“走向政治民族”的文章,表达了对德国在统一后经济发展迅速、一举成为欧洲经济大国的忧虑。在他看来,一个长期落后的民族在经济上突然发生爆发性增长,必然带来一个致命的危险,即加快暴露这个民族的“政治不成熟”。

  固然,他的着眼点是如何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整合,建立一个真正的全面认同的政治共同体;但是他的洞察力对于认识中国的政治成长依然具有启发作用。我们可以依靠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做一个文化大国,也可以依靠经济的增长做一个经济强国,更很容易通过技术的模仿和创新,做一个技术大国;但是要成为一个能够把民族统一与多样有机结合起来,把持续的政治认同与可控制的政治局面统一起来,把对外战略与国内发展统合起来的政治大国,则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这不仅需要自信,更需要我们能以平常心来处理各种关系。

  在这个时候,也许马丁·雅克的话对于我们有更多的启发——如果不在某些群体中间滋生出自满和自傲的话。他说: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完全不同于任何西方民族国家。我们若想理解中国,就必须超越西方现实、经验和习惯的局限。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标志着那个时代的结束。我们现在不得不在日益平等的条件下与中国交往。

  一个大国的成长,需要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平等而多样的关系中,重新认识自己;在过去与未来的参照中,重新定位自己。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阅读:504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