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当代国外全球化理论研究的十个特点
作者杨雪冬              日期:2013-04-28               阅读:4971 次

 当代全球化理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简单的全球化鼓吹者,而是其消极一面的深刻批评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理论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清肃和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自 1990年代末期以来,国外全球化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十个特点。

  1.继续进行方法论的变革,把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引进研究领域,扩大理论的包容力和提高理论的解释效力。由于引入了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当代全球化理论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研究视角由物质层面转向了精神层面,从现实的经济、政治领域转向更深层的文化和文明;第二,从单线条看待全球化进程转向重视不同轨迹的全球化进程,既看到了同一性的增强,也看到了多样性的扩大;第三,从寻求全球化的单一动因或决定性因素转向寻求多种因素的解释。这些转变从本质上讲在实践和理念两个层次上推动了对“西方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的清肃。

  2.把粉碎“西方中心论”明确列为建构全球化理论的首要任务。在西方理论界中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马克思、汤因比、斯宾格勒等人都曾从不同角度公开对之加以批判。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是,冷战后,许多学者提出:全球化将是多种文明平等共存;而不是某种文明一统天下;“西方中心论”不可能带来和平的统一,只会造成更大的歧视、压迫和冲突;西方文明应该在同非西方文明的平等交往中重新检讨自己,认清缺陷,并向非西方文明学习。这些观点虽然基本上都出自左翼学者之口,但对西方主流思想影响颇大,这一点在亨廷顿、福山、布热津斯基等人观点的调整以及西方人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模式,民主与自由的关系上可见一斑。比如亨廷顿在1996年 11—12号的《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西方文化是特有的,但不是普遍适用的》文章,批评了西方世界的两种流行说法:一是认为西方文化是全世界的文化;二是认为其他文明社会在实行现代化的同时也实行着西方化。他认为前一种看法幼稚且自负,后一种看法则无视现代化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复兴,并带来了努力发展本国文化的新决心。

  3.共同关注全球化的目前状态和未来前景,并且在这两方面取得基本共识。许多学者都认为全球化发展不仅有新进步而且也出现了新问题,是希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在这个阶段中:全球性机构和运动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全球意识明显加强;全球沟通途径急剧增多;社会日益面临着多文化性和多种族问题;民权成为全球性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体制更加动荡;环境运动引发了对人类存在的关注;个人身份辨识更加困难。至于全球化的未来前景,尽管每个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在一点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全球化的未来将是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状态,而且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虽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统一性特征会日益明显,但是多样性仍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存在,并构成了统一性的基础。之所以这样主要因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为各种文明、各种组织、个人认识自我提供了机会,他们在更加密切的交往和相互认识中更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自我身份意识明显加强,而全球化带来的更大宽容度也为多样性的存在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4.有意识地把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全球化进程区分开来。从15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一直是以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为主要体现形式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二者几乎是重合的。但是大部分学者进入1990年代后开始有意识地对二者区分开来。他们在肯定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这一事实的同时,强调全球资本主义也许是全球化的一个可能性结果,但不是确定性结果。之所以这样讲,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将遇到非西方文明、非主流文化的抵制。随着后者力量的强大,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体系就会出现。

  5.进一步认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波及各个领域的强大变化,全球化对现在的制度、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形成全球化与现在制度、观念间的紧张关系。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如何管理全球经济。因为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缺乏一种相应的全球性的管理机构,无法解决资本的跨国流动与民族国家的固定疆界之间的内在矛盾,也难以限制资本的过度投机行为。一旦全球经济出现问题,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都无法制订能使各国都接受的方案。第二,民族国家的命运。许多学者都认为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传统地位和作用冲击巨大,限制了国家的主权地位,约束了国家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自主性,并削弱了国家作为民族主义象征的凝聚力。国家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国际的、地区的、全球的权力结构限定了国家的行动范围,一些国际组织正替代国家的传统职能;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正要求脱离原来的国家。英国学者保罗鋀肯尼迪将这种现象称为国家权力的向上、向下转移。第三,传统政治出现危机。全球化增加了个人身份的选择机会和数量,种族认同、地方认同、性别认同等正在冲击和替代着传统的阶级认同、政党认同,动摇了政治的“左—右”二分法、阶级政治及政党政治,造成了选民中的犬儒主义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威胁着民族国家的统一,消解着传统政治价值。
 6.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一,造成了全球失业的增多和劳工力量的削弱。高技术的运用使低技术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资本流动的增强,使之可以在选择投资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而且经济竞争的加剧,使资本在面对政治力量时具有更大的筹码,获得对方更多的让步。这样,相对固定的劳工的力量就受到了严重削弱。第二,造成国内以及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扩大。针对许多学者宣扬的新技术将减少贫富分化的论调,一位澳大利亚学者指出,由于资本对技术的垄断,剥夺了大部分工人和大部分国家利用新技术的机会和权利,不仅不会缩小贫富差距,而且会扩大差距。第三,资本对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带来了生态系统的恶化。第四,破坏了民主。跨国资本利用强大实力,干预国家政策的制定,并且把自己的利益变成具体的政策。它不仅阻碍了政府发展新的公共性生产活动,限制了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制,而且破坏着人民对自己的经济生活的掌握权。

  7.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成为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目标。自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创立全球问题研究以来,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关注就融进了全球化理论,成为该理论的内在使命。1990年代的全球化理论由于引进了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使该理论的使命意识更加明显。

  8.左翼学者在西方全球化理论界中的影响力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全球化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西方主流思想抱有批判的态度,这使之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批左翼学者和有左翼倾向的学者的参加。沃勒斯坦、吉登斯、费舍斯通、弗里德曼、斯克莱尔、德里克等西方全球化理论中的重要人物都带有了左翼倾向,他们不仅批判西方主流思想的缺陷,而且批判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和破坏性,主张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左翼学者的观点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对于西方主流思想也触动颇大。

  9.全球化理论的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从全球化理论产生以来,就带有这种多样性,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对全球化进程的描叙框架和解释范式。全球化理论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多维度,同时也有利于防止解释范式上的“中心论”倾向和话语霸权,为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多元化的参与者提供阐发自己意见的机会。

  10.全球化理论对于各种决策中心及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全球化理论提出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出现的问题正在引起包括政府、公司、国际组织等决策中心的注意,成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这些理论强调的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各种文明、文化的平等共处原则等日益被这些组织接受,成为其解决有关问题的原则。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原则正在社会各个层面普及,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无疑会增强社会的宽容度和责任感,并为多种文明、文化的平等共存打下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理论不仅进行了方法论创新而且进行了自我反思和改造,这使之能够更好地把握变动迅速的全球化进程,并从这场巨大变革中不断获得生命力。对于我国一些正在把研究重心转向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工作者来说,这些变化富有一定的启迪。

  这种启迪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理论一定要关注现实,脱离丰富多彩现实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对全球化的研究更应该如此。其次,理论一定要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以及本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前途命运。只有抱着这种深切的关怀意识和使命意识,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本民族文明和人类命运的契合点。再次,要不断进行方法论的创新,以使理论能够把全球化进程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特点涵盖进去,给以圆满的解释。最后,也要反对“中心论”。不仅要反对国际理论界和知识界中的“西方中心论”,而且要特别警惕“中国中心论”的出现;不仅要反对理论上的媚外,更要反对狂妄自大。要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全球化进程中的其他文明,以自省和自觉的姿态批判自我中心的膨胀。




  阅读:497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