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三十年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作者闫志民              日期:2013-04-11               阅读:4131 次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党校、军事院校、社会科学院等先后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机构,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课程,部分学校还设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各种学术活动广泛开展,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大量问世,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学界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理论。通常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后者。有学者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推翻和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包括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两方面的内容;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先后完成这两方面的任务。大家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社会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统一,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

  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学术界打破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努力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在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重视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殊性,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

  关于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和途径问题。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的同时,强调不同国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不同,革命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纠正了长期以来把暴力夺取政权视为唯一革命道路的观念。

  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出现的对本国发展阶段估计过高、超越历史阶段的现象,强调准确把握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简单等同起来;强调应从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正确看待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问题。强调经典作家是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来阐发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的;他们所预见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而不是未来社会的具体形式和具体方案。应坚持经典作家提出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同时不能把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应把未来社会看作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一个不断进行改革的社会,从历史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中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

  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始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为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着重破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除了思想障碍,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探讨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一种是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否定社会矛盾存在,把人们思想上的一致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另一种是我国在1957年以后继续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界、学术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应通过改革开放破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问题。针对社会上曾经出现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等问题,有学者比较早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应当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全面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为我们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积极研究国外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积极开展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对苏东剧变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苏东剧变的原因、过程、后果、教训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认识,如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出路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等等。

  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总结。世纪之交,学者们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例如,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既要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又必须警惕和平演变的危险;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对外关系;等等。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外国共产党及国外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现了同各国共产党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友好往来,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学术界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包括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研究,对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国外社会主义研究逐渐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些研究一般采取评介的方式,一方面介绍国外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和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论。

  客观评价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学术界既努力纠正过去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左”的倾向,又注意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致力于客观评价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客观地、历史地对待资本主义,既承认它的巨大历史作用,又看到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具体分析,把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体制、机制、方法等区别开来,强调对基本制度不能简单照搬,但对具体文明成果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既应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和矛盾,又应承认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既不能完全“与资本主义对着干”,又不能搞全盘西化。

  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许多学者认为,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虽然使其社会基本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矛盾并没有真正消除,而是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和加深,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改变。但也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一些国家还有一定的生命力,只要资本主义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用尽其应对矛盾和缓和危机的能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将长期并存,社会主义还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执笔:闫志民)



  阅读:413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