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历史的选择 现实的选择
——关于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对话
作者闫志民              日期:2013-04-11               阅读:4144 次

 本刊记者:有大学生给编辑部来信说,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欧产生的理论,西欧很多国家都没有实践的理论,我们却要作为惟一的指导思想,这合理科学吗?据我们调查,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也都有相同的疑问,您对此怎么看?

  闫志民: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的视阈是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它不是地域性的理论,而是世界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并不只是西欧情况的概括,而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特别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人类认识史的总结,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如何判断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价值合理性呢?我认为,关键是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利己主义截然不同。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马克思主义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体现了价值合理性和科学真理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而没有选择别的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不是什么人的主观认定,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840年以后,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濒临危亡边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国家危机和人民灾难,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思索、四处奔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救国主张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中国人都信过、试过,但都行不通,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这个时候也传入中国,但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开始大量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通过先进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革命实际,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和政策,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接着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由于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成了国家和自己生活的主人。总结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艰苦求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真理,运用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本刊记者:也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用这样一个产生于近两个世纪以前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今天的问题吗?

  闫志民: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不仅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的繁荣,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进行艰辛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况,试图解决如何才能使中国发展起来的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的生活也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与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迅速发展的情况相比,一些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以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当前仍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所有这些都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但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已被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本刊记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比较单一的社会向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样化社会的转变。有人提出,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里还要坚持一元化指导是不是矛盾呢?

  闫志民:应当讲,多样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整个社会多元共存、共同发展,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大大地加速了我国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此是密切相关的。与社会关系格局的这种变化相适应,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等发展起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勇气和创造活力,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所有这些对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其实社会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是不矛盾的,这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有我无你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年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中,明确地提出过经济领域的“普照之光”的思想。他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马克思在这里既承认多种生产的共同存在,又强调了它们之中有一种生产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生产。经济方面如此,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也是如此。在政治方面,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多元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所不同的是阶级社会的多种社会力量中有一种社会力量是统治阶级,而其他社会力量是被统治的阶级。社会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是存在着多种思想文化,而在其中起支配或者主导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社会和以往其他社会一样,既是多元存在的又是一元主导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这就是说,我国各种所有制成分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思想文化,从总体上来讲,也是一种和谐的思想文化。各种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但由于还存在着落后的思想文化和腐朽的思想文化,对落后的思想文化还要进行改造,对腐朽的思想文化还要进行抵制,所以只能说从总体上是和谐的。

  我国的和谐文化不但不排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作用,而且要求发挥这种主导作用。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在我国多层次的文化中,先进文化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以先进文化引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我国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二是复杂多样的事物,经常只有在一元的主导之下,才能达到关系协调,实现和谐发展。正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经常是有自己的基调色彩、一曲悠扬的乐曲经常是有自己的主旋律,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自己的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和谐地向前发展。正因为这样,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我国的和谐文化。

  本刊记者: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这里面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其关键就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

  闫志民:是的。我认为,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发挥指导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然而外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不断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马克思主义僵化和停滞了,就会脱离当今时代和各国实际,难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因此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提出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他在1998年的一次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表现为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首要的是发挥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指导地位,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动指南,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它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的作用。

  要以社会和谐的思维处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我们所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和谐的文化。只有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我国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方向,并且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的和腐朽的思想和文化。这种指导作用毫无疑问是有利于我国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但不排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而且是以社会意识多样化为前提条件的。这是因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对多样化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如果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无多种多样的社会意识,也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了。而且必须看到,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多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兴旺发达,呈现发展繁荣的景象,并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取之不竭、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时候,要将其与贯彻双百方针统一起来,注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整个文化事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要。(记者 徐 遥)



  阅读:414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