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作者闫志民              日期:2013-04-11               阅读:4307 次

 【作者名片】  闫志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研究,著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纵横》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大大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沿袭苏联模式,分为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列主义基础三个专业。其中,马列主义基础相当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当时的马列主义基础是作为政治理论专业设立的,内容以联共(布)党史为主,同时包括经典作家的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概而言,马列主义基础学科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前身。1956年以后,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重点从苏联社会主义转向世界社会主义;1978年以后,又由重点研究革命问题转向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和发展起来,其内容既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包括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既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也包括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此后20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军事院校等陆续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机构,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公共课,有的学校还设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与此同时,各种学术活动广泛开展,研究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大量问世。2004年,中央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组织编写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其中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认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不仅没有真正消除,而且正在不断积累和加深。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改变。不过也要看到,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自我调节措施,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只要资本主义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用尽其应对矛盾、缓和危机的能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将长期并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将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各个国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必然会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必须更加重视不同国家的特殊性。纠正长期以来把暴力夺取政权视为唯一革命道路的观念,同时驳斥那种认为经典作家在晚年完全放弃暴力革命的观点。

  关于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强调客观地、历史地对待资本主义,既要看到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又要看到它本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要进行具体分析,把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体制、机制、方法等区别开来;社会主义国家对其基本制度不能照搬,但对其具体文明成果可以积极吸收和大胆借鉴。

  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强调把未来社会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从历史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中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超越历史阶段的现象,强调准确把握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简单等同起来;应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实际而不是从书本上的抽象理论原则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强调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共同特征;同时,由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又必然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民族特色。因此,不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是不同的,不能把某一个国家的道路和模式说成统一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  

  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主要是着眼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平赎买理论、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合作社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为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开展研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破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思想障碍,并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重大理论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性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期性问题。探讨了我国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苏东剧变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行系统总结。学者们通过全面回顾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深入系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例如,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具有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社会主义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社会主义既要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又必须警惕其和平演变的图谋;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等等。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外国共产党及国外社会主义流派进行跟踪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同各国共产党关系的正常化,同时积极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友好往来。在这一背景下,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包括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研究,对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从而使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阅读:430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