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用什么塑造地方精神
作者杨雪冬              日期:2013-04-28               阅读:1231 次

据媒体统计,2011年有13个省份、1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先后推出了本地的精神口号,在这些口号中,创新出现了11次,开放出现了10次,和谐出现了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了5次和3次。显然,某些价值理念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是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共同追求。既然存在着共同追求的精神,那么地区或城市精神的提出又有何意义呢?

毫无疑问,在这个文化融合加速但又推崇多样性,文化底蕴积淀远远滞后于物质财富增长的时代,寻求、塑造、宣传本地精神是极富价值的,是凝聚地方认同,塑造本地形象,彰显自身特色必要的组成部分。对此几无异议,从个人到国家、从企业到政府,都用座右铭、国家理念、企业文化、政府精神等不同形式来实现着这种构建文化信仰的功能。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地方精神?如何践行地方精神?

在过去20多年中,许多人大概都经历过一次,甚至几次征集精神口号的活动,有的是单位内部的,有的是行业系统的,有的是居住城市的,还有的是大型活动的。征集的过程中,宣传漫天,声势浩大,提出的口号五花八门,写作班子绞尽脑汁,都希望能总结出一套能够概括全面,响亮入耳,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口号,结果多是差强人意。有的虽然上墙入书写成歌曲,但没几个人能够脱口而出;有的虽然常见于领导发言讲话,但领导更换频繁,口号也愈改愈新;有的则被曲意修改,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地方精神的构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不是几个笔杆子的文字造作,也不是领导人的个人喜好,更不应该是频频出新的政绩工程。

地方精神的生成是多种价值理念创造性混合和凝练升华的过程,既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特质,也包括当地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还应该包括当地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要素无论如何组合、提炼,最终要形成体现地方特色,易获当地民众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不能体现特色,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同,那么所谓的地方精神就只能流于口号,甚至可能只是官方文件上的黑体文字。

回顾过去20多年的地方精神总结历程,不由得对这场新的精神总结运动产生疑虑,因为太多的用词精美、朗朗上口的地方精神口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没有真正地积淀下来,反而是不断出现的各类恶性事件,给一些地方打上了难以消除的负面标签。精神的感召在强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显得是苍白而脆弱,道德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突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许多地方总结的本地精神里面既有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有对公共权力的价值约束,既有日常道德层面的共识,也有政治理念上的期许。虽然这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同时出场,让人有些感到不协调,但是无疑民众和公共权力机关是地方精神的两个主要践行主体。所谓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权力,反之亦然。因此,在各地大力宣扬地方精神的时候,地方公共权力机构必须率先垂范,把自己牵头总结的地方精神落实到自我的行为中,而地方民众也应该抱着对故乡的深情,将之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让我们期待更多城市的城市精神能够真正扎根下来,成为铸造国家精神理念的基石。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站



  阅读:123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