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应调整什么
作者巴曙松              日期:2013-03-14               阅读:5170 次

需求管理是近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但国家长期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则在于供给管理和供给结构调整的成效,即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2010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许多共同的任务与挑战,例如,如何平稳地从应对危机的超常规政策中退出、如何推动全球治理的完善以及技术进步等。中国作为在应对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主要经济体,同样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中央对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关注。

为什么决策者在当前的背景下如此空前强调加快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当说,这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对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具体判断。从国内情况看,在政府投资主导的需求逐步退出之后,如何激发市场的需求,激发中国经济自身的增长需求空间成为一个必然的任务。而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在后危机时代必然逐步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提出的所谓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等其实是这一趋势的一个方面。

中央对本轮危机有三个总体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三是必须把保持中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危机最为艰苦的时期逐步过去,全球经济出现结构性调整必然是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总体的趋势判断,世界经济预计可能进入一个相对低速增长期;同时从目前的一些趋势看,虽然全球经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避免了大萧条式的衰退,但正逐步进入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从中国的发展空间看,这种外部的结构调整,对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转型的压力,也成为倒逼的动力。决策者面对全球结构调整,开始主动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解决对外部需求过度依赖所产生的经济问题。

在后危机时代,在各国经济竞争中,需求开始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谁有需求谁就有话语权。从增长动力的角度看,中国之所以强调逐步扩大内需,在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需过大使得中国企业在许多关键环节丧失了主动权,企业和产业发展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出现的波动,从而激活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巨大需求空间;从战略意义上看,更多的是激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从具体的经济政策角度看,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需求管理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历次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的表现看,需求管理都被委以重任。在应对本轮危机过程中,中国采取的需求管理政策成功地刺激了内需,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中央明确强调要总结此次应对危机积累的经验,继续激发中国自身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最雄厚、最具潜力的需求空间。可以预计,如果对这些潜在的增长空间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这些潜在的增长空间很可能是未来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点领域。

同时,随着全球需求结构开始出现变化,中国的外需同样面临结构调整。危机过后,全球主流的消费市场结构正在出现变化,如比以前更加强调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长将很快,需求也将继续明显增加。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应当顺应全球化新的需求特点。需求管理是近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但国家长期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则在于供给管理和供给结构调整的成效,即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支柱产业。放松产业准入的管制,激发市场的获利,使得民间资本可以有更为广泛的投资空间,从而在持续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和制高点。



  阅读:517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