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建设新农村要有积极的城市化政策
作者党国英              日期:2013-04-28               阅读:1401 次

 仅仅靠农业生产的进步,并不能创造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农业生产越是进步,农业对农民的排挤速度就越快。

  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这个机制真正要发挥作用,前提是城市经济要发展,工业水平要提升。在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经济比例也必须有一个变化,否则,在城乡经济关系的杠杆上,城市这一头撬不动农村那一头。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道理似乎没有被很多人重视。

  人们对城市化有很多疑虑,又是害怕城市对能源的高消耗,又是担心城市不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便提出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让农民在自己农村家乡实现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说实话,我很担忧这种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中国农村大约有320万个自然村,60多万个行政村,常住人口大约是7亿4千5百万,占了中国总人口的58%。这是中国社会的大头。如果要农村户籍的人都回到农村,这个大头就更大了。现在的城市经济能撬动农村这一头吗?我看很难。

  保守估计,要把现在的农村地区建设得像城市,让农民过上大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恐怕需要10万亿以上的投入,这是做不到的。即使投下去,由此产生的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成本,国家和农民都支付不起。正因为这个情形,最近总有高层人士强调建设新农村要循序渐进,要因地制宜,要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不可操之过急。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大农村,不急并不等于就有办法解决问题。

  仅仅靠农业生产的进步,并不能创造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农业生产越是进步,例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对农民的排挤速度就越快。我们不能想像通过农业的进步使得农村人口的比例由58%提高到了88%。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后果是让农民节约了总的生产时间,而不是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在农业高度“产业化”的条件下,服务农业的“龙头企业”从事更专业化的流通和技术指导工作,农民便退出了农产品的流通的领域和生产资料的购买领域,连地头上的工作时间也减少了。因为专业化的生产,某些短缺农产品常常会迅速增加供应,而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又很小,价格便可能下跌,如果农民的经营面积不变化,农民的农业收入也会下降。

  前两月我在山东等地了解农村情况,便证明了上述观察。在山东,有的一个乡只种胡萝卜,而另一个乡却可能只种白萝卜。这种生产方式下,农民已经不能靠“赶集”的办法来销售自己的萝卜了。农民对生产服务商有了高度依赖,也节约了自己的总生产经营时间。又因为高度专业化,农民只需掌握较专门的技能就解决了自己的生产问题,农民的学习时间也可以减少了。

  如果要提高农民收入,一个办法是让农民在闲暇时间更多以后去耕作更多的土地,另一个办法则是让农民去兼做别的非农产业工作。其实,不论什么办法,都要求农民能够找到非农就业机会。如果找不到非农就业机会,谁愿意放弃土地,将自己的土地转给别人耕种?所以说,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给农民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好处才会变为现实。

  去年我到过无锡,听那里的官员讲无锡发展的前景,令人振奋。无锡的官员说,无锡农村已经实现了小康建设目标,新的目标是几年之内建成现代化的无锡农村。我看这不是天方夜谭。无锡已经实现了高度城市化,连华西这样的“天下第一村”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市。在无锡,多数农民都在类似华西这样的小城市兼业,农业收入的比例已经很小,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工作岗位。无锡的官员将无锡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分别是核心城市区、一般都市区和农业区。农民在一般都市区兼业,当天可以在下班以后回家。我看无锡的新农村建设有希望。

  党国英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
 



  阅读:140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