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重建改革共识,推进政府的实质性改革
--关于中国改革进入战略转折期的价值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汪玉凯              日期:2013-03-07               阅读:1330 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未来我国改革、发展的战略,这对 我们今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能否顺利实现这些战略,从改革的视角,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变量:一是对改革的局势能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二是能 不能重新建立对改革的共识;三是能不能推动政府的实质性改革,用政府改革带动其他改革。

  一、关于改革局势的整体判断

   如何认识目前的改革形势,或者中国的改革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似乎可以做出如下两个基本概括。首先从发展的角度 看,中国毫无疑问地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这样的战略机遇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随时都有的;其次,从改革的角度看,中国正处在一个战略转折期,也就是说, 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正面临一个新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转折阶段。这种转折的主要标志有三:

  一是人们对改革的价值认同发生 了重要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想改革,认为改革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因此对改革有很高的期望值,也有很高的价值认同感,但是经过27年的漫长改革历程后, 目前这种价值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复存在。这不仅表现在许多人对改革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分歧,比如“医疗改革使越来越多的看不起病”,“教 育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上不起学”,“住房制度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买不起房”的说法,广泛流行,也使许多人,包括政府官员、普通民众,都感到困惑。未来 的改革究竟向何处去,似乎在重新考问中国。

  二是改革的聚焦点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改革的侧重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层 面,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关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个人带来实惠。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把改革的聚焦点集 中在政府。换句话说,政府改革成为所有改革的聚焦点。因为人们发现中国的几乎所有改革,最终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这些改革能否真正推进,取得成效,与 政府自身的作为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医疗、教育、投资、金融、住房等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能否深入,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改革主体本身的改革。换句话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主要矛盾都在政府,而不在对方。

   三是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主要问题是共同贫穷,如何尽快摆脱贫困,快速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现在 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贫富差距拉大,超出了目前中国社会能够承载的能力;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加剧;腐败现象突 出,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等。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改革的共识。

  上述三个标志决定了目前中国的改革 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战略转折期。如果我们不能顺利实现这种转折,就会直接影响对战略发展机遇期的把握。因为这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是要靠社会动力来推 动的,如果改革的社会动力不足,或者选择失当,就会贻误发展的大好机遇,使机遇擦肩而过,搞的不好,还可能走很多回头路,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由此可见, 在目前对改革出现种种疑虑、纷争的情况下,力争改革的战略转折能够平稳、顺利地实现,这对改革的领导和决策层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重建改革共识,成为当务之急

  既然人们对改革产生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改革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在改革的战略转折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要重建改革的共识。我们之所以关注改革的共识,至少有三方面理由。

  首先,能不能达成对改革的共识,直接涉及到对过去27年中国市场导向改革的整体评价。中国27年的改革尽管曲折、艰难,但是市场化导向改革的方向是无可置疑的。如果离开这个基础,改革的共识是无法达成的。

  其次,重构改革的共识,还涉及到人们对目前中国社会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的看法。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某些突出问题,到底主要是由改革造成的,还是由于其他问题造成的,这些都是非常关键性的问题。

  第三,重构改革的共识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对改革走向趋势的选择。因为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走向,是以对现实判断为基础的。如果离开对目前中国改革的基本价值认同,未来改革往哪里走,就可能是迷茫的。

   从中国过去改革的实践来看,我以为有三个问题,应该成为达成共识的基础:第一,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是改过了头,很多问题恰恰是因为这方面的 改革没有到位引发的;第二,对于过去的一些具体改革要进行客观的分析,不是说整体上肯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就要肯定所有具体改革的正确性。实际上,有些改 革虽然方向对,不一定策略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对。比如医疗、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将市场作用应用不当造成的,对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刻 的反思和总结;第三个,就改革的整体布局来看,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拖了整个改革的后腿。对这方面的问题,不能把板子一味地打到其 他改革方面,更不能以此否定整个改革本身。

  三、用推动政府的实质性改革,带动其他改革

  如果上面的 分析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的改革的趋势,不是市场化改革要不要坚持的问题,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进行;影响中国改革深入的瓶颈不在经 济领域,也不在社会领域,而是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政府自身的改革。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未来改革发展,能不能实现这样的跨越,或者说如何实现这种 跨越?换句话说,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目前政府力量过于强势,市场力量想对薄弱的不均衡的状态,就必须对政府的体机制有实质性的 改革,否则,再过若干年,可能问题依然如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中国改革的战略转折,关键是要推进政府自身的实质性改革。这是笔者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之所以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未来中国发展关键的原因所在。

  在推进中国政府后的实质性改革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明确:一是 政府改革的推进策略,要有根本性改变:政府改革不能孤军深入,要与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等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人个人对行政管理体 制、机制的影响,发挥法治、制度的权威;二是要防止改革过程的低效率重复,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那种每次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雷同,但最终的结果常常 是低效率重复的现象;三是要有实质性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如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扩大民主、坚强权力的监督的制度安排等。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政府 管理中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在政府的公共治理层面,但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和推进,这些问题中的 关键问题,也许一个都解决不了。

  2004年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未来中国公共治理的14字方针,即“严治官”、“善待民”、“创新 政体”、“稳定银根”。经过近两年实践,我们看到在这四句话中,有关“严治官”、“善待民”、“稳定银根”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通过加大反腐败 的力度,树立新的政绩官,以及推行问责制等,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和管教;通过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三农问题,着手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在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方面,也有了新的起色;通过持续的宏观调控,也使中国的经济大体保持了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大起大落,惟独在 创新政体方面,依然不能使更多人的感到满意,政府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推委,部门利益、行为扭曲以及官员的选拔、公众对政府的制约、民众的参与等方面, 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从长远发展看,如果我们在方面不能大胆地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过多地强调中国特色,不能在政治体制方面有关键性的突破,不仅会直 接影响未来中国改革的战略转折,甚至还会付出很高的代价。这一点,务必需要我们更加关注。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阅读:133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