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既要增加收入,也要学会消费
作者杨宜勇              日期:2013-04-15               阅读:4231 次

 看了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我深刻体会到,“十二五”规划完全就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划,一切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切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中全会把收入分配问题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谈,要求加快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里回答几个相关的具体问题。

  ●为什么“包容性增长”没有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还没有做到,有人说这在经济起飞期难以做到,或者说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做到。但是,我们看看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今天整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最高的时候不过0.35,低的时候0.25,还有0.24的时候,就在这中间波动。可以说,日本在共同富裕的模式下实现了经济起飞。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完全可以。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那收入分配的问题、收入差距的问题就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全会之前,胡锦涛同志也用过一个词叫“包容性增长”,在国际会议上讲话用国际上可以理解的词汇,大家都寄希望把“包容性增长”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我觉得是困难的,这不是一个新词。印度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有三篇,加在一起1300多页,第一篇的题目就是“包容性增长”,所以在国际上也不是一个新词,如果我们也步别人的后尘,就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包容性是一个很技术性的词汇,统筹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包容性增长的意义更全面、层次更高,最后都归结于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之下。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没有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原因。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淡出,有一句话,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四个改革、四个建设齐头并进,这也是水到渠成的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这是总目标里面谈的。
  ●如何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明显增加?

  第二层次的分目标,“十二五”规划建议说,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另一个指标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收入方面是普遍较快,两个都是较快,都体现了同步的意思,但是新的概念就是普遍,这个普遍里面也包括了包容式的增长,包容式增长就是以前排他性增长的反面,增长的过程中部分人收入不应该有绝对量上的下降,或者说少数人的收入不应该停止不动。接下来规划又讲,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步。2010年刨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9%,全年GDP增长9%-9.5%,这两个大概是同步的,这可能是一个偶然,我们今后五年要保持同步增长,使这个偶然成为必然,就要靠机制来保障。劳动报酬的增长要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企业的效益好了,给劳动者的报酬也要增加,同时也给集体谈判加了一个约束条件,谈判也要遵循这个规则,不能说工资的增长是无限制的,或者说无节制的,劳动报酬的增长也要受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限制。第二层次的目标,中央强调两个,一低一中,没有谈到高,谈到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那高收入肯定自然会增长,所以这一段不用提。但是怎么使低收入明显增加,靠“等靠要”是不行了。要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光靠补贴或者光靠优惠,或者光靠政策是不行的,要靠自己来创造。也不是说不要补贴,不要政策,还是需要这些,但更需要的是给他们一种长期价值的精神。在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政府还是可以有作为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怎么扩大,过去老说“被”扩大,但是现在又希望被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中产阶级的增加一是要靠谈判,二是要靠自己的素质,要靠劳动。再一个就是创业,只有都成为专业人士才能够成为中等收入人群。中等收入者也要有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什么扩大内需总是难以达到预期?

  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越发达,救助的穷人会越来越多。美国过去二十年资助的穷人占到12.5%-14.5%,我们现在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加起来刚做了4.5%,我们的发展不是救助对象越来越少,而是救助对象越来越多,通过这个制度来分享。如果把贫困作为一种羞辱,可能就会漠视贫困或者掩盖贫困。如果我们感觉到用社会制度救贫困救穷人是一个好事的话,可能就会帮助越来越多的穷人。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要不断地提高,收入提高了并不等于幸福感就会增强、生活就会改善,要会花钱、会投资才行。有收入了我们还要学会消费,为什么中国的内需扩大不了?没钱消费是一个问题,但有钱不消费也要得到正面的重视。我们既要增加收入,也要学会消费。在消费观上,中国人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是不同的,中国人是为明天活的,而他们认为只有今天的美好是真实的,明天的美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个一个今天的美好才能连接到明天的美好。



  阅读:423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