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
作者:张 馨 日期:2013-09-26 阅读:732 次 |
张 馨 (北京化工大学经管学院 北京 10002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创新高。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大学生预备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比例不断提高。在大学生中做好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为北京化工大学党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为其他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借鉴,由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张馨老师负责,依托教育部辅导员支持课题《新时期高校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机制和模式研究》于2009年4-6月对在京部分高校的党性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以匿名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党员谈话、参加组织生活、与党建指导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扩展了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7份,有效问卷481份。其中,北京化工大学发放200份,有效问卷191份;北京邮电大学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7份;北京交通大学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8份;中国地质大学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在所有参与调查的样本中,中共预备党员405份,占84.2%。 二、整体状况 近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积极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特别是在高校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培养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能够把对党员、特别是预备党员的党性教育放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加以认识;高校相关部门(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能够形成党性教育合力,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各基层党组织能够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强化对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管理、监督和考核;预备党员能够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不断提高个体党员意识和党员形象。具体说来,高校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展现: 充分肯定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既需要组织者、更需要广大预备党员同志能够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在调查中,91.6%的党员认为预备期党性教育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82.3%的党员认为经过一年的预备期党性教育,其党性意识“显著增强”和“增强较明显”;70.2%的党员认为党性意识的增强与“预备期党性教育的加强”有直接关系。充分肯定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既是我们教育的基础,又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并在实践中互相促进、不断提高。 积极拓展加强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途径是行动的平台与载体,要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在教育的途径上进行探索,寻找适合预备党员成长需求的教育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2.4%的基层党支部都“有,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的预备党员培养计划和一些国定做法;70.6%的基层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做到了将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制度化。以入党宣誓为例,与以前个体支部简单的室内宣誓相比,有29.4%的宣誓仪式在“红色革命圣地或烈士陵园”,27.1%的宣誓在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地点,12.9%在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 不断完善预备党员党性教育效果的反馈机制。效果是行动的目标与指导,要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形成良性互动、与时俱进的反馈机制。在调查及访谈显示,在实现党性教育效果的各个环节、包括理论学习、汇报思想、组织生活等方面,基本上能够达到教育目标。以理论学习为例,集体组织理论学习因受时间及空间限制因素较多,党性教育过程中适时调整提高自学要求,促使87%的党员能够主动学习。 三、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预备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影响高校党建效果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党员个体成长因素日益增多,在预备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预备党员的党员意识缺乏广度。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自己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使命、权利、义务在思想上的认同、坚信和经常性的省察,是共产党员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产物。不断提高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意识是加强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党员的党性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预备期,能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只占47.1%,而有近20%的党员基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在宿舍生活中,只有38.8%的党员能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近20%的党员基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党员身份,更谈不上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党员党性意识的广度与广大党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密切相关。在调查中,在“是否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问题上,38.8%的人选择“偶尔主动学习”,13%的人选择“只有在要求的时候学习”和“很少学习”。与之相关,29.4%的党员对“党的历史和基本知识”表示“一般了解”和“不甚了解”。同时,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党员党性意识最为强烈的时候是在面对党旗的时候,其次为组织生活会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干部党员的党性意识则明显高于未担任学生职务的党员。 基层党支部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基层党组织是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直接组织者,是开展组织活动的基本单位。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性的基层党支部培养环节,是提高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党支部在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个别环节,或是出于工作的便捷、高效的考虑,或者出于事务性工作过多的考虑,往往简化或调整了某些可以收到更好效果的做法。比如,党员预备期必须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基层支部负有监督的责任,但是在实际中,“明确要求,但不定期督促”、“后期补交”、“没有要求”的比例达25%;党费应该是每月收取一次,但在实际中,“支部每次收取若干月的党费”及“支部不收就不交”的比例达50.6%;预备党员应主动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但“偶尔汇报”、“有要求才汇报”及“从来没汇报过”的占到了36.5%。 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与入党介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关系密切。在预备期间入党介绍人代表党组织承担着培养、考察预备党员的任务,但在实际中却弱化了这种作用。入党介绍人应定期找预备党员谈话和组织其理论学习,但入党介绍人在预备期间与党员进行专门谈话的次数“3次及以下”的达到60%,一年预备期只有3次正式谈话明显偏少;在组织专门针对预备党员的理论学习方面,“3次及以下”的比例为50%,亦是明显偏少。入党介绍人作用的弱化,成为预备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由此导致只有38.8%的党员认为入党介绍人在预备期所起的作用“很大”。 上级党组织指导监督环节缺乏力度。在组织机制上,基层党支部的上级党组织多位院系党总支,而党总支对学生基层党支部的指导多是宏观层面的,几乎不参与或不直接涉及学生党支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造成党总支无法有效指导和监督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也缺乏反映情况的畅通渠道。在对“目前上级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党性教育情况”的调查中,44.7%的党员认为“指导力度不够,多是停留在支部培养层面”,24.7%的党员认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18.8%的人认为“监督力度不够,部分工作缺乏落实”。上级党组织在指导监督环节上的乏力,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预备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41.2%的党员认为“对预备党员考察考核不严”,30.6%的党员认为“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38.8%的党员认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四、原因浅析 高校预备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不带有普遍性,有些甚至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同时,更要从源头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重视发展,轻教育。部分党组织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教育和培养,但一旦发展为预备党员了,便放松了对其教育和管理。要求标准不高,教育抓得不紧,管理不严,有的地方发生失教漏管的现象。比如,有的预备党员不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不交纳党费,而组织上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对其放任自流。 重组织,轻个体。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包括“党组织”和“党员个体”两个层面的教育。在组织层面上,培养党员的组织观念、组织纪律性及大局观、集体观;在个体层面上,培养党员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理论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在预备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更注重从组织层面对党员进行教育,而缺乏从个体层面对党员的教育。以组织生活会为例,更多的强调其重要性及不按时参加可能导致的后果,内容大多是传达精神、学习时政及讨论体会等,而对于个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专题生活会不多。 重学生,轻教师。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主体是预备党员,更确切的说是正式学生党员参与其中的学生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党员是缺失的。虽然根据组织规定,教师党员有其归属的教师党支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教师党员在学生预备党员党性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毕竟,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年纪轻、阅历浅,入党前接受党组织系统培养教育的时间有限,缺乏在重大问题上的考验,而教师党员的指导可以将党性教育不断深化,能够切实提高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预备党员党性教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缺乏现实的具象做支撑,加之受相关条件限制,使得理论学习与理论提升成为党性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忽视了实践教育对理论修养的推动作用。理论永远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增长才干、提升修养。虽然在党性教育过程中,会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多停留在有组织、群体性、有主题的层面,真正党员自觉的、个体性的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很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