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浅析分区办学条件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以北京化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为例
作者张 馨              日期:2013-09-26               阅读:626 次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吴相森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分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着社团文化传承不畅,社团建设资金短缺,缺少专业指导,社团活动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团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北京化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通过开放式管理、专业化建设、项目化运作等措施,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校园“绿色”品牌,克服分区办学的不利影响,有效推动了社团的 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分制的实施,班级意识逐渐淡化,社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第二基层组织”[1]。学生社团作为被广大同学普遍认可的主体性学生团体,对促进学生间交流沟通,发挥和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规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对有效指导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社团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我校团委注册学生社团数量达到53个,覆盖学生近4300余人,社团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在我校分区办学的现实条件下,校区间社团资源分配、校园社团文化氛围的培养本身就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现实存在的差异,同样对学校社团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社团建设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社团成员流动性大、资源资金短缺、缺乏专业指导、活动层次偏低、社团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进而制约了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3]

北京化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通过对社团实施开放式管理、专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整合资源、建设品牌,有效提升了社团的活动层次和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

一、分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问题

1,社团文化的传承不畅,制约社团的稳定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以学生兴趣为纽带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本身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和断层性的特点。在社团组织活跃的北校区,一个社团组织从社团负责人到社团成员组成都是低年级学生,在社团发展视野、社团活动创新、社团文化传承和积淀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在东校区缺乏社团活动的氛围,很多社团来到东区后变得无声无息,社团成员流失率极大,在高年级本应该是社团建设成果最突出、社团文化积淀最浓郁的时候,社团开始夭折,直接影响到社团文化在两个校区间的交流、传承,不利于社团的稳定与发展。

2,社团建设资金短缺,制约社团活动的开展

    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社团建设和发展必然要求有可靠、足够的资金投入,用以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展开。学校每年有专项的社团活动经费,但远不能满足各社团的需求,目前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社团会员费和小额的校外赞助。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社团数量众多,而学校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所以学校的投入也就显得杯水车薪;二是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社团影响力不够,无法吸引更多校内和校外资金的支持。同样的情形,缺少了资金的支持,社团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进一步制约社团活动质量和社团影响力的提升。

3,社团专业指导缺乏,社团活动组织形式单一

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团体,但不意味着学生社团就不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的指导。社团都是在学校团委注册,接受社团联合会的管理和指导,社团联合会主要负责社团的注册、活动审批、社团考核等工作。面对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专业性指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部分社团也都有挂名的指导教师,在分区办学条件下,与指导老师有效沟通次数少,沟通深度不足,同时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也不同,造成不少社团实际上处于无教师指导的状态。

无教师指导的现实状态,社团负责人个人视野的局限性,都造成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无论是活动的宣传、活动内涵、活动层次等都缺乏吸引力,活动组织形式单调,仅限于对以往活动的模仿,缺乏新意,活动开展得不到社员的响应和认可,更难调动其他非社员同学的关注,导致社团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不能发挥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4]

4,社团活动层次偏低,高年级学生对社团活动需求“降低”

学生进入高年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将显著加强,恰好需要各类社团组织为其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年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需求不断“降低”。出现这一反常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东校区社团活动氛围较淡薄,没有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氛围和空间,以至于大部分同学认为社团只存在于低年级;二是社团活动开展没有跳出低年级的框架,活动层次低,认识问题缺乏高度,活动开展效果与社员对活动预期不符,进一步造成学生对社团活动失去信心,转而走出校园去寻求能满足自身需求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此外,学校社团还在组织文化、内部机构设置、社团制度建设、社团骨干培训力度、校外同类社团沟通合作等方面存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团的长远发展[5-6]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探析——以环保志愿者协会为例

北京化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环协),是于2005年化工学院指导和扶持下由有志于环保与公益事业的同学发起成立的特色公益性学生社团。协会保护环境,播种绿色,奉献爱心,造福人类为宗旨以“走行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特色活动”为理念,着力打造学校环保公益类品牌社团环协成立五年来,通过对社团实施开放式管理、专业化建设、项目化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不断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和内涵,在繁荣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开放式管理

现代管理十分强调动态原理,在人类活动全面进入社会化的新阶段[7],高校社会化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要求管理者充分注意系统内外的条件的变化,有效实施动态管理。开放式管理是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方向。

环协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聘请校内外环保领域知名人士及专家教授组成顾问团,与校外知名环保机构开展共建活动,提升社团开展活动的社会高度和社会影响力;邀请学院环境专业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为活动开展提供具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每一届环协还指定专职辅导员老师,发挥联系、协调、指导、管理的综合作用,整体推动社团整个项目的运作,把握社团育人大方向。环协通过“校外-校内”、“顾问团-专业指导老师-社团辅导员”的立体开放管理模式,为社团成员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专业化建设

社团专业化建设就是要改变学生社团机构松散、人员稳定性差、活动不系统、与专业知识脱节的现状,将其发展为思想建设、理论学习及知识应用齐头并进的高水平学生组织。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8]

环协依据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资源优势,以社会实践、课程大作业等实践环节为桥梁,沟通联系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环协的专业化建设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专业化的顾问团队和指导教师队伍,包括环保领域知名人士、环保公益组织、环境领域知名教授等。专业化顾问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极大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社团的科研化发展。二是社团活动专业化。不断加强与政府环保公益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使活动内涵、层次不断提升;同时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年级间学生的协调配合,为高年级和低年级在专业知识上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社团培训专业化。通过组织社团负责人、会员有计划性的开展培训,提高社团全体成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效促进社团文化的积淀。

3,项目化运作

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学生社团建设中,按照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将学生社团的工作或具体活动视为项目,对其内容进行设计,建立项目规划、实施到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9],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环保协会在开展活动中始终坚持“植根校园、面向社会、环保公益、校企联合”的方向,项目来源不仅局限于学校,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环保公益组织面向社会征集的项目也应包括在内。如中华环保基金会小额公益资助项目,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中心能源调研系列项目,可口可乐留住一桶水项目,高校环保健康周等,环协多次申请到上述项目开展活动。此外,在环协项目化运作过程中,还将项目开展与学院党、团建设工作相结合,把党团建设带进社团建设中去,与党支部开展红色1+1、社区1+1等共建活动,提升项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拓宽了协会活动开展的平台,深化了活动的内涵,显现社团的育人实效性。

4,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资源整合能力是高校社团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对学生组织、信息分析、沟通协调、策划运作等能力的培养,对社团的生存发展、校内外影响力、号召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我校分区办学的现实条件下,资源整合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近年来,环保问题越来越被受到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环协也抓住了有利时机,不断加强资源整合的能力。一是紧扣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等时代主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引起社会共鸣。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资金作为制约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协通过申报社会公益项目、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教授科研项目、与环保企业共建等渠道有效筹集资金,实现活动层次和活动资金的双提高;三是积极参与和承办校外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如首都高校环保健康周、全国高校环保电影展、高校环保文化周等,提升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充分利用校内外软、硬件资源,在仪器设备、技术指导、专业资源等方面争取支持。

品牌是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的某个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对于一个社团来说,品牌也一样重要,同质化的社团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品牌社团建设将成为未来社团发展主流[10]。环协以学院专业化背景为依托,注重社团科研训练活动的开展,每年坚持以科研训练活动为背景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新能源利用调研、节能减排调研、水质环境调查等系列调研活动,连续获得北京市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称号,逐步形成环协品牌,有效提升了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生社团要得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学校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建设规范的社团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强社团内部管理和建设指导,提高社团骨干的综合素质,提升活动品味,满足学生现实需求。

在分区办学的条件下,环协以“开放式管理、专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有效推动了环协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环保氛围,极大促进了校园环保文化的形成。环协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学生社团的建设提供了生动实例。随着学生社会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团建设和管理工作将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将有效提升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红以“社团导师+社团学长”模式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指导体系[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122-124.

[2] 李广义,张先爵高校环保社团生态德育实践研究——以河池学院“绿原子”环保社团为例[J]. 河池学院学报,2010306):108-111.

[3] 邸卫敏,贾云秀,马沁芳高校社团育人机制的跨文化研究——对中美高校社团的比较分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79):33-35.

[4] 崔泽浅议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J]. 管理,20111:197-198.

[5] 肖云,王瑞杰,蔡建碧提高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40-44.

[6] 陈滨滨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 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0-121.

[7] 欧小松减少共性制约 注重个性发展[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52):138-140.

[8] 赵锋,闫利雅,宛小燕以学生为本,高校社团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6):103-104.

[9] 纪尚革,宁卜项目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169-172.

[10] 隋海娇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4):4-620.

 



  阅读:62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