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浅析 |
作者:张 馨 日期:2013-09-26 阅读:519 次 |
杨阳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逐渐转化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践育人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列举了高校常见的几种实践育人的途径,分析了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几点努力方向。 关键词: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 近年来,高等学校逐渐转化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一些院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尤其是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在在很大程度上不相匹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身上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起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高校大学生实践,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实现实践育人的途径 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目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1、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校共青团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一种生动形式[1]。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组织完善、参与热情高、成果显著的一项实践活动,每年暑假围绕当前社会热点和主要问题,通过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实践活动,大批的大学生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无数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走进工厂、田间、社区、革命老区等等。所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阔,红色历史寻访、志愿服务、环保宣传、就业实践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一大批优秀实践团队、先进社会实践个人涌现出来,真正达到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基本途径。 2、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日益兴起和志愿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日渐高涨,志愿服务活动也成为了青年学生接触社会、探索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广大高校都有专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服务标准日渐制度化,志愿服务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体育赛事、支教、普法宣传等等,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增多。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能够更加有效的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勤工助学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高效途径 勤工助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之一,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有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勤工助学是一种“自主性资助”,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资助功能,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育人功能。近年来,勤工助学内容的不断充实,勤工助学渠道的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队伍中,现在不仅仅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些家庭经济尚可的学生也开始了勤工助学,目的也从单纯的经济补贴转变成为了实践能力的拓展、尽早接触社会、锻炼独立能力等等。鼓励学生进行勤工助学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困难,同时树立学生的自立自强信念,促进形成高等校园内积极向上的风气,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高效途径。 4、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力途径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急剧加大,如何加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目标。创新、创业实践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高等学校通过培训、比赛等来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像“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沙盘、科研立项等等竞争的形式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对于大学生来讲能够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有力途径。 二、高校实践育人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1、实践的自主性不强、参与度不够 目前高等院校的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还是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其他形式的实践为附。而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以集中组队和个人单独实践为主,一般集中组队是有学校支持、指导老师带队,有丰富的资金储备,这样的实践队伍前期有统筹规划,实践开展过程中能够进行系统协调,后期有统一的总结表彰,因此往往能够深入开展实践,并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对学生团队建设、集体合作精神培养以及个人成长都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另外一类的个人单独实践则鼓励学生回到家乡进行调研、服务家乡之类的实践,这样的实践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点进行深入实践,一方面由于没有比较系统指导、督促和考评机制,因此,往往效果不佳,而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占到了实践人数的绝大多数。因此高校大学生对实践的参与度还是比较低的。 2、专业性指导不足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涉及到了专业相关的指导,而他们往往很少能够得到专业课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因为在很多高校中社会实践仍属于第二课堂的范畴,指导老师往往是思政员、共青团干部等等,第一课堂的老师参与较少,那么对专业相关的指导程度不够,甚至产生偏差,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实践效果不明显。 3、实践基地质量较低,数量偏少,学生参与局限性大 现在的实践基地还是以学校、学院联系为主,但是一方面学校、学院资源有限,联系到的与培养学生相适合的,能够承担起学生实践的基地比较少、而且为了保证实践质量,各个基地的实践人数容纳量也有限,这个一方面是适合学生去进行实践的基地数目确实不多,另外一个也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基地由于责任、风险、经济效益等原因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去做实践活动,而学生的选择余地就更小,只能说联系到了什么样的基地就去进行什么实践,自主选择权小,专业相关度低,学生成长少,实践效果差。 4、长效机制缺乏 很多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不明确,听老师布置,随大流的同学比较多,目的性不明确,因此缺乏参与实践的长效性,他们往往把实践当做一个任务完成,因为没有明确目的,实践结束后缺乏总结经验教训,不能提炼实践精髓,难以巩固实践成果,缺乏长效性。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目的性明确,而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少,实践质量难以保证,更谈不上长效性。 三、面对困难的应对措施 1、与第一课堂相结合,调动师生积极性 一方面,将社会实践与第一课堂结合起来,将实践课程纳入学生毕业成绩中,并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严格考核,满足学时、学分要求,制定相应举措对实践结果评定成绩,并且按照专业课成绩进行区分,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实践成绩简单划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分数档,并将社会实践成绩纳入各种奖项、荣誉评定:如奖学金、保研等。这样不仅可以将整个实践过程更加规范、针对性更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另一方面, 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由专业课教师牵头,制定实践计划,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学生实践环节。 2、调动资源,建立一批双向互利的实践基地 由于各个高校都把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为衡量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因此,很多社会实践团队在考察社会实践基地时,没有考虑到是否与本专业相关、是否能够建立长期联系,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我们可以按照“双向互利”的原则运行,一方面学生用己所学向基地提供服务和帮助,一方面能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根据现实情况,将高校和地方结合起来,建设一批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既能调动地方资源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机会,实现双向互利。 实践育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调动学校、地方企事业单位、老师、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