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实践育人的两个理论维度:人的主体性与教育的实践性
作者张 馨              日期:2013-09-26               阅读:592 次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馨  梁燕亮

 

[摘要] 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交流传承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历史的、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育人应是教育主客体间的主体性确认、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实践性两个维度对实践育人进行深入剖析,对我们科学理解实践育人的内涵,把握实践育人本质和理论内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实践育人,人,教育,主体性,实践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自我需求和自我认识不断加深,人对教育的主体性诉求和教育新使命的践履成为教育的突出课题,对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些问题上的探讨,引导我们对新的教育思维、观念和方式的思考。实践育人正是基于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实践性的必然诉求,引发我们对教育活动及人本身的理论思考。

一、实践育人内涵的批判继承

    实践育人理念的提出是新形势对教育发展课题的回答,是对教育主题和客体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再思考,是教育的内在哲学意蕴和教育的现实观照的辩证统一,是教育的时代现实与教育的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革新和实践创新。

对于何为实践育人的问题,在内涵认知上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人们依据不同的解读采用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构建不同的实践育人模式、取得不同的实践育人效果。从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来看,有以下几种不同侧面的理解:一是将实践育人理解为教育的一种途径。也即将实践育人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途径。我把它称为“途径说”。二是把实践育人理解为学校知识教育和理论教育的一种补充,理解为依附于或从属于或服务于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这样实践育人就成为知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我把它成为“从属说”。三是实践育人就是培养教育客体的实践操作内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即高校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我把它称为“工具说”。四是将将实践育人理解为与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与学校的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相对立的培养人的方式,从而将知识教育和实践育人作为两个单独的问题来看待。我把它称之为“割裂说”。从个人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四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更加科学的层面加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尽管这个理解常常也是要经受质疑的。“途径说”看到了实践育人作为教育活动的现实,而没能将其视为教育理念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和革新对我们时间才更有全面的意义;“从属说”看到了实践育人作为教育活动,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却使实践育人的独立性丧失了;“工具说”看到了实践育人对人的发展在某一方面所能达到的目的,看到了其在培养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也正因如此使实践育人仅仅成为了一种工具化的存在;“割裂说”将实践育人的地位提升了,但却是片面的提升了,从而将对人的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割裂未几个生硬的部分,从而有碍于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和辩证性。

在对以往对实践育人的几种不同理解的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我尝试提出新的思考。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途径的探索,但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实践育人是教育活动整体的组成内容,但不是从属于和依附于学校知识教育的;实践育人是要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工具,但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实践育人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不同点,但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与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不是望文生义地理解它,也不是断章取义地解读它,而是剖析它内在的哲学意义和逻辑关系,辩证地理解它。对它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本质的把握,我们首先确定几个基本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观点是实践育人的哲学依据。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点,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确证的方式。二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在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三是对实践育人的理解,要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反观教育的使命,这样实践育人就不仅仅是以实践为途径或者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而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的整体。

二、实践育人是人的主体性的哲学诉求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主体性即体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实践育人是对处于教育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的正面回答,是人的主体性在全面发展诉求中的一种自我清醒。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个论断的逻辑是这样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由此而产生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宗教活动等,人的实践构成全部社会生活,人以实践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中。

在马克思的视域内,“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以物质生产为基本要素的一种总体性的活动方式。它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具体活动的统一。人的这种实践活动既不可单纯归结到其主体,即人;也不可简单还原为其客体,即实践对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现实的具体活动的统一。实践就是一种辩证运动的动态的协调、平衡和张力,它使人类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以及超验的精神追求与实际务实之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它是能动性、自由性、创造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的基础。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从而把“自由自觉的劳动”当作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因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仅将人与动物进行区别,而且“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人的“类本质”。也即说,人只有在实践中才成其为人,也只有在实践中人才能获得其劳动的自由或作为人的自由。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反之,人在实践中则彰显自身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存在于其所有实践活动中,具体到实践育人这个具体领域,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应该是包含着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如马克思说的“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 

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教育作为具有特殊性的人的实践活动,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以人为对象进行“改造”。那么,传统的教育观点会把处于被动地位的受教育者放在客体的位置,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实际上,在教育活动中总是复杂地交错着教育者受教育和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夹杂着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过程。彰显主体性的实践教育便是对这种师生“二元对立”关系的超越。

随着人对自我认知的深入,人对自我的主体性的认识和自我发展需求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本身的界限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实践育人实质上是现代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正面回答,使人的主体性从教育主体延伸到教育客体,从而使受教育者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性地追求教育的价值和自我全面发展。在教育中使人的主体性显现出来,这是实践育人的一个基本核心。

三、实践育人是教育实践性的现实诉求

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育人正是教育的实践性在教育活动中统一一种关系、革新一种理念、构建一种模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此义即指出教育的过程及其目的。此间“施、效、养、作”即是社会教育的动态过程,是代际间的有目的的实践。从本质上说教育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目的性实践,只是这种实践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人在教育活动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对任何教育的理解则不能把二者孤立开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批判过把脱离了实践谈教育的论点,“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马克思是不能认同这种说法的,他说:“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式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他说到这种学说的弊端,“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如何克服这种观点的弊端呢?“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因此,教育和人的活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其基础是“变革的实践”。因此我们说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在对实践育人的理解中,实践就不再是方式,而是包含着内容、目的和本质等要素的整体性概念了,实践育人的内涵就超越具体的某一项实践活动而凸显出作为实践理念的意义。

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实践育人在现实中统一了因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教育关系:变化了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践育人把实践性这一基本点在教育活动中凸现出来,也就是将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与人的活动相统一的基础——实践凸现出来,相应的,我们就把教育活动中人与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了时代化的理解。从这一层面讲,实践育人是对教育活动中教育关系的时代解答。也正是因为这一解答,让我们以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思维,从现实的、具体的和发展的人的视角,关注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关注教育的变化、发展或改革。以此而来,实践育人使传统的拘囿于书本知识领域、拘囿于教育者课堂灌输受教育者、拘囿于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走出“禁锢”,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因循这样的理念,引发我们在教育模式上的思考和教育改革中的探索。而实践育人的模式既要将主体性作为参考,又要将实践性作为参考,“实践之为实践的麻烦就在于:任何在实践中出场的人、物、事都是整体出场的,没有任何事物或事情是按照理论上的陈述分类、学科分类、价值分类来出场的,即没有按范畴出场的”。因此,实践育人必然是体现个体性和整体性的教育模式。

    综上,当我们理解实践育人的内涵,解读实践育人的意义,并尝试在实践育人的指导下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时,从人的主体性探索其哲学意蕴,从教育的实践性探索其教育学涵义,对于我们的认知和行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任皑.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J].哲学动态,2005(8):23-27.

[4]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1):13-17.

[5]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1-14.

[6]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19-32.

[7]王晓勇.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9-11.

 



  阅读:59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