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重学术道德建设 促优良学风校风
——北京化工大学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付国柱              日期:2013-09-26               阅读:593 次

王同奇  罗  兵  郑新红

摘要: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经调查,我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师德;学术;道德;分析;调研

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促进优良学风校风,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科研和学科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北京化工大学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潜心研究,严谨治学,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学校在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以“重学术道德建设 促优良学风校风”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调研,有关这次调研的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理论研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我们组织召开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巡视员座谈会、民主党派教师代表及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一线“两课”教师座谈会,共对干部、教师进行访谈27人。组织进行了师德建设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80份,其中教师380份,回收327份;学生400份,回收380份。

此次问卷调查是按教师及学生比例向各学院发放的,有一定的覆盖面,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教师的师徳、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情况。具体为: 在教师群体调查对象中,男教师约占被调查人员的55%,其中党员占71 %,民主党派占7%,非党群众占22%。从学历结构看,博士占39.6%,硕士占32%,本科及以下占28.4%;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占26%36-49岁占47.4%35岁以下占26.6%;从专业技术职务看,正高级占24.1%,副高级占31.7%,中级及以下占44.2%

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男生占54.2%,党员占33.5%;本科生占80.5%,研究生占19.5%

二、学校在师德及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现状及分析

培养创新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是高等学校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对高校的必然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的师德和师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风和学风,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我校历来非常重视师德和师风建设,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自2002年以来,我校相继制定了《北京化工大学师德规范》、《德育大纲》、《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化工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行为有着具体的要求。通过召开德育工作会、在岗位聘任中贯彻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开展优秀教师、师德先进评比和表彰活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学校的师德和学术教育建设不断取得进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渴求和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的确立,学校的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难题,面临很多困难。具体分析如下:

(一)我校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取得成效,师德和学术道德总体水平良好

调查及座谈结果显示,我校的师德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教师问卷中,对我校师德师风状况进行总体评价时,有39.8%的人认为很好,比2003年师德调查结果[1] 增加了6%;有56.9%的人认为一般,比2003年减少了1.9%;认为较差的占3.4%,比2003年减少了3.4%。学生问卷中认为师德很好、较好的占84.4%,有15.6%的人认为一般。

教师对我校师德师风状况评价  学生对我校师德师风状况评价

教师对我校“学术道德的总体评价”:有20.7%教师认为很好,52.5%认为较好。

可以看出,近年来我校的师德建设取得了进步,学术道德建设取得成效。同时也应看到:有近60%教师和15%学生认为教师的师德状况一般;四分之一的教师对学术道德评价一般,说明我校在教师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二)大部分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是学校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实践者,但师德师风建设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在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方面,69%的教师将“高尚的道德情操”排在“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的首位;86.2%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成才的影响程度”很大。有94%以上的教师认为对要求学生做到的“守纪、认真、刻苦、诚信”要求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有着明确的认识。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61.7%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是在老师具备的各项素质中最重要;66.6%的学生认为我校教师有很好的诚信度“值得信赖”,有11%的学生认为个别教师“缺乏诚信,不值得信赖”,有22.4%的学生则“说不清楚”。认为教师不值得信赖和对教师的诚信度说不清的学生两者相加,达到三分之一。因此,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要求教师率先垂范,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以自身优良的学风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

在教师教学态度方面,有52.2%的人认为教师中有90%以上教学态度认真,有44.1%的人认为教师中有60%以上教学态度认真,仅有3.7%的人认为有30%以下的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

在教书育人方面,在问及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认真学习、旷课、作弊等不良行为通常的做法时,有94.5%的教师都选择了“及时纠正,予以教育”,3.9%认为“应报告主管部门”,仅有1.6%的教师选择“随他去”;当问到如果学生就学习以外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有92.3%的教师选择了“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7.7%的教师认为“应向有关部门反应”,没有一个教师选择“我是业务教师,不该我管”。 问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的态度”时,79.5%学生选择了“非常热情,积极帮助”, 1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勉强”。

从问卷及座谈中可以看出,我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是积极、认真、负责的,把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也作为了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同时反映出教师在育人方面有较强的意识,关心爱护学生。

因此可以说,在学校党委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各部门和单位的相互配合下,我校的师德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仍然存在与创新人才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相适应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与改进。

三、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在师德建设方面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在师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相适应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通过座谈及问卷反映出,有小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责任心不够强,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敷衍了事,教学效果平平。个别人为了某种个人利益,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上课考勤、完成作业、听课、考试等要求不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安排辅导答疑较少,临考前划重点现象较普遍。

2)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稳定,人民群众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与教师的座谈中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讲课只停留在教授知识阶段,只告诉学生“是什么”,很少有启发式教学,很少解释“为什么”,很少教给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从问卷中也得以印证:在认为作为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教师选择热爱教师职业的77.4%,高尚道德情操的69%,扎实的专业基础70.3%,较强的学习能力53.3%,而创新精神的选择仅为0.2%

3)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本职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问卷中显示,作为教师,有65%的人感到很光荣,有29.7%的人有一定光荣感,但不强烈,有5.3%的人认为没有光荣感;有62.9%的人认为当教师是其理想的选择;有27.7%的人是因为教师地位提高、工作稳定选择教师职业,而有9.5%的人则认为当教师是无奈之举。

在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理想方面,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的比例有了提高,这说明我校教师中大部分是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但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比较欣赏这一职业的稳定,容易安于现状,另有近十分之一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后两者教师的心态反映在工作上,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

因此,如何端正教学态度、转变教学观念和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是长期困扰师德建设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完善学校师德规范,建立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高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纵观我校这几年师德建设,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和学术道德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师德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较教学和科研的“硬指标”相比,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在如何提高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何对师德“一票否决制”进行实质性操作等问题上还需下工夫。

四、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干部和教师对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的认识,把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同时亦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

(二)完善学校师德规范,建立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变“软指标”为“硬指标”,贯穿于人事制度综合改革、教师上岗要求、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等全过程;其次,要加强正面引导,建立良好师德风范的表彰和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第三,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对违反师德言行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和惩处制度。

总之,学校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要把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放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大学制度,提高教师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阅读:59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