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以 “读书会”为载体深化全员育人理念的实践探索
作者付国柱              日期:2013-09-26               阅读:620 次

刘佳旭 付国柱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摘  要:“全员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充分发挥全校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育人作用,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协同育人。北京化工大学努力营造“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育人氛围,创新全员育人实践载体,“读书会”活动搭建全员育人平台,深化全员育人理念,整合相关资源,发挥各部门育人积极性,增加了全员育人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读书会  文化传承  全员育人

 

 “读书会”是为大学生读书学习、拓展视野、宏观思维、交流知识、提升素质而搭建的读书平台。“读书会”以“明理启智彰显人文精神,宏德博学力促文化传承”为理念,以“启学智、聚学力、明学理、养学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根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思路,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资源,开展读书育人活动,力求构建高品位、内涵丰富、参与面广、知行合一的文化育人氛围,增强全员育人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一、以“读书会”为契机,搭建全员育人平台,深化全员育人理念

 “读书会”作为文法学院特色育人项目,是学校第三期德育立项,在“读书会”对全员育人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深化了对全员育人理念的理解。

第一,从教育教学内容看,“全员育人”的“育”不仅指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学生做人的基本品德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读书会”以学生为主体,深化“爱专业、知专业、学专业、用专业”教育,倡导师生共同参与,学科紧密结合;强化读书“立品、启智、宏德”,通过读书立言立德立行、明事名理明德、塑造理想人格;依托素质基地资源,拓展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第二,从教育教学主体看,“全员育人”中的教育教学主体,不仅指思想政治辅导员,还包括专业院系教师和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读书会”依托“三个阵地”互配合,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博客相辅相成,积极整合图书资料室、学生公寓资源,拓展读书阵地,创新读书形式,搭建全员育人平台,开展读书育人活动。

第三,从教育过程看,“全员育人”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学校部门的管理服务,而且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读书会”依据“四个相结合”,即教师指导与自主读书相结合,读书活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书本读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提高与素质养成相结合,实现“教育管理与自我提升”协调双赢的效果。

第四,从教育教学方式看,“全员育人”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读书会”倡导书本读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将专业的影响力从课堂扩展到校园,从书本延展到生活。“外学形、内炼神,由外而内领略加深,由内而外推陈出新,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全面发展”,力求用学习风气感染人、用学习成果服务人,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加强了学风建设,引领了读书风尚,丰富了校园文化。

二、以“读书会”为载体,发挥各队伍育人功能,增强全员育人实效

1、发挥专业教师、学术导师在教书育人和科技育人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深入推进“师生沟通计划”,“读书会”活动实行导师制。文法学院17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管理、善服务的专业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作为“读书会”读书小组的指导教师,对“读书会”活动进行全方位指导,从书目选取、阅读方法、心得交流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充分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智慧,探索学科前沿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竞赛,并指导学生的科研、考研和就业工作。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虚怀若谷,踏实钻研的作风,都是无声的教科书,对促使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爱国爱民,追求真理,也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潜移默化作用。

“读书会”指导教师马长英教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陈传法副教授被评为2010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教师;在2010年全院大学生创新计划全部13组项目中,有8组是由读书会指导教师指导,其中两项国家级立项均是读书会指导教授指导的读书小组完成;读书小组“路权配置视角下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项目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

2、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灵导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论坛、讲坛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能动参与自我教育,用所读书目解读专业课程,解读热点问题,将所读书目融会贯通,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读书指导实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传播先进文化,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功能。最终使学生在“读书会”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提升修养。

文法学院辅导员团队在学院副书记的领导下,积极与专业教师联系,共同研究,努力创新“读书会”活动形式,拓展“读书会”内容。截至到2011年,开展四届“十佳读书之星”论坛活动,将“读书”理念带到了社区、农村,与农村学生共建读书角、大学生与中学生齐吟经典诗词,倡导读书风尚。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第二届、第三届人文知识竞赛,获得北京市二等奖;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德育研究成果:王洵的《积极引导、适时教育——通过指导读书活动实现的德育功能探析》载于2007年《辅导员工作论坛》;崔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发表在北京化工大学《德育30年》;由学院副院长崔伟奇、党委副书记付国柱主编,学院辅导员崔雷、李海勇、刘佳旭、王媛编著的《新大学教育之大学生素质养成》丛书于2011年9月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

3、发挥非教学岗工作人员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作用,行政部门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基本保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文法学院图书资料室有效整合资源,东区资料室扩建,北区新设专门的文科阅览室,资料室管理员作为“读书会”指导老师,在服务学生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根据读书小组需求,增添图书;“读书会”的“读书漂流”活动依托资料室实体进行,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强化图书借阅制度管理,保障管理育人的实施。图书资料室的资源为“读书会”活动提供了支撑。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读书会”活动倡导在学生公寓会客厅建立图书角,在休闲之余畅游书海,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精神。公寓管理人员积极配合,协助进行图书角的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打造舒适、整洁的环境,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以“读书会”为示范,探索全员育人长效机制

 读书会”以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经验,搭建全员育人平台,增强全员育人实效性。在“读书会”深化全员育人理念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必须全员参与,协同育人。以“读书会”为示范,探索全员育人长效机制,力求做好以下几点。

坚定全员育人理念,提升育人水平,育人为本德育先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之核心在于育人,育人之核心在于德育。德育的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综合受益,而全员育人是推进德育的必然途径。社会发展现状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群策群力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大学精神的重塑,引领社会的主流走向,培养学生自我的归属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整合育人资源,统筹育人主体,改善育人部门单一现状。

以“读书会”为载体,实践了全员育人理念,探索了学校各部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努力建立统一、科学的领导体制,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并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其次,建立规范、高效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制,进一步推进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定期联系制度等,再次,建设坚强有力的育人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各级部门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以此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厚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调动起了学校各育人部门和校院两级组织的积极性,解决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之外其他各部门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和稳定平台的短板,以此保障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读书会”活动搭建全员育人平台,深化全员育人理念,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各队伍育人功能,增强全员育人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全员育人理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多条路径发挥育人的功能,并保持各路径间沟通的畅通,构建育人多路径的立体网络,相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会进一步实践全员育人理念,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广梅. 更新学生工作观念,构建全员育人新理念[J].高教论坛,2006(4).

2、程亚萍. 论高校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马丽娜.论全员育人的途径和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1(9).

4、古桂琴. 全员育人多路径探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5、赵庆杰、刘曙辉.全员德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

6、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阅读:62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