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网络新闻媒体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及创新研究
作者付国柱              日期:2013-09-26               阅读:575 次

彭栓莲

摘要:新闻媒体对当今社会的稳定作用越来越重要。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就对新闻媒体做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新的形势下,新闻媒体应当做出适当的改变来适应社会需要,发挥其喉舌作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入手,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新闻媒体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应然作用角度出发,思考中国的媒体的出路。

关键字: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新闻媒体;社会稳定;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起着特殊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过,“报纸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十六大报告将“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任务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自1848年创办《新莱茵报》后,开始致力于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的新闻工作过程中,不断的争取新闻工作的地位和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在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新闻思想,构成了从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到新闻舆论的社会作用,从新闻出版自由到自由报刊、人民报刊,从新闻事业的条件到报刊的内在规律和有机内容等内容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报刊的党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强调报刊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

持党性原则。马克思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认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意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者,人民精神英勇的喉舌和无所不在的耳目,并多次强调人民报刊的“喉舌性”和“人民性”。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一文中讲到报纸的使命时说:“报纸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户万应的喉舌。”

报刊的党性原则,要求报刊传达党的思想、捍卫党的要求,坚决和反对党的势力作斗争,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在无产阶级还未上升为执政地位时,在公开和广泛进行阶级斗争时,坚定不移的坚持报刊的党性原则。

恩格斯为强调新闻自由在党内实现,称其为“党内同志惯用的自由发表意见的原则”,认为“在党内绝对的交换意见是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巩固党的建设,而且可以使党适应新的环境。党内言论自由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对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不再以组织斗争进行阶级斗争为根本任务,而是以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今天,坚持党性原则依然是必须的。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是一致的。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传达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同时尖锐而直率的对所见所闻做出自己无私的批判和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报刊要坚持党性,接受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监督,但他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存在。新闻要在形式上独立,必须具备抵制错误思想路线和思潮的能力,而不能成为某一权利集权的工具。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坚持依靠人民力量办报的思想,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美国民主主义杰斐逊曾说:“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

目的就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杰斐逊坚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可见新闻自由便是人民言论自由的体现,而人民言论自由是政府接受民意、接受人民监督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办《新莱茵报》时,将报刊的监督权提到报刊首要职责的地位。马克思指出,“报刊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严密的监督人民代表先生们的活动,……想剥夺报刊评论人民代表的议会活动的权利吗?那么,又何必要报刊呢?”

马克思强调,报刊可以通过反应和传播社会舆论,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挥强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他把这种特有的监督方式归结为两种基本的表现:一是再现社会生活,尤其是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反映人民的呼声;二是评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家的言行。

3、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

马克思提出,“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新闻自由是人们参政议政的需要,是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有都会成为泡影。”马克思认为:初版自由绝不是个别人物的特权,而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

马克思从各方面积极反对当时的书报检查制度,为无产阶级争取话语权,不断的努力提高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1842年激烈的社会政治风暴的洗礼中,他的思想逐步由新理性批判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转化。他强调权力是社会的产物,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必须保证个人部分的绝对自由领域,坚持维护私人空间的绝对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解放,目的在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要求独立走上政治舞台、争取人民群众自身自由权利的压制。但是,一切权力的追求和争取,都是以破坏另一方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我们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保证最广大人民的自由权利。

二、我国新闻媒体在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指导下的发展

我国新闻媒体在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指导下,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早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一贯重视新闻传播工作和党报党刊,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并逐步形成了既具中国特色又富个性色彩的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报理论,强调新闻要“有新闻、有旧闻、有无闻”。就是不但新闻内容要适于当时的情势,特别是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而且报道的时间和方式要恰到好处,不与当时形式相抵触。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同时,提出了一整套深刻的宣传思想,形成了一系列高超的宣传艺术。毛泽东的宣传艺术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尊重受众、研究受众2、实事求是、以理服人3、由远及近、贴近实际4、软硬兼施、搭配适度5、正反配合、以正压邪6、应时而变、因地制宜7、以点带面、典型指路8、控制流量、把握力度9、突出“三性”、扫荡“八股”10、形式多样、讲究效果。近年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也一再强调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正确导向作用。

我国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公众和社会舆论健康和谐发展,担负起了构建和谐社会、共创良好氛围的历史重任。在去年的汶川地震、奥运会等等重大事件中,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及时报道,将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新闻媒体的号召下,社会公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众志成城、共度难关,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生命力。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积极揭发不法分子的恶行,曝光鲜为人知的“黑色事件”,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为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现阶段不少新闻媒体丑陋的一面在不断被的暴露,物质价值高扬而精神价值失落,也失落了人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心,失落了人为之人的精神修养和理想情操。尤其近几年网络的迅猛发展,致使任何人都享有了空前的言论自由权,舆论的监督力量和监督效果日益显著和加强。在这种形势下,假新闻、有偿新闻时有出现,那些被利欲蒙蔽了双眼的新闻记者早已忘掉了新闻的立身之本——真实!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新闻、炒作新闻,煽动人民情绪,误导人民思想的事时有发生。诸多的“不和谐”因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完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关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政治新闻以保证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发挥积极作用。

三、当今形势下网络新闻媒体应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即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突发期,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严重失调、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各种各样的群众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因此出现了大量不和谐现象。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如果不能良好的发挥“喉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统一有机体,要积极的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的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教育群众,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素材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向理性化发展和提高道德修养,来提高国民素质。在突发敏感事件、重大灾害事故等问题面前,一定要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头脑冷静,不能渲染和炒作。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要对那些可能引起负面作用的有害言论加以抑制,使其无法形成气候;对还处于激烈争论中、比较尖锐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巧妙引导,转移群众的注意力,遏制负面舆论对社会的辐射作用。要自觉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按照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理的总要求,做到冷热有度,把握适当。

与此同时,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开展和加强舆论监督,已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除了使监督的重点从政治权利者的监督,扩大为对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和司法执行机关等及其执行者的监督外,还必须转变运作方式,变指令性、授权性为自主性,同时要丰富不同层面的监督。其次,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国家,利用社会舆论进行监督,开展新闻批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要手段。

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新闻媒体一定可以走出现阶段的困境,积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政策,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其喉舌作用。



  阅读:57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