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付国柱              日期:2013-09-26               阅读:629 次

乔瑾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的。本文着重从一面、二线、三点即从教学管理服务全员育人、从本科和研究生的不同阶段普遍性特征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性三个方面探索在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中如何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人才  全员育人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既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是高等学校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需要党自身建设的创新,需要各类创新人才。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的。

一面:从教师教书育人到教学管理服务全员育人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人们对于创新性人才有不同理解,总的来说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来阐释,但对于创新性人才应当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非智力等情感等因素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实践中常常被忽视。因此首先要实现从教书育人到教学管理服务全员育人的转变,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条件,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引领方向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关系到是否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此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因此首先应当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特别是教给学生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并使之成为学生们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思想武器。其次可以有针对性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并结合学生所学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将课堂讲授、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各专业课教师对培养创新人才全面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创新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托,所谓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教师在传授基础要理论知识的同时,融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教育于其中也是育人应有之义和应尽之责。这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重要的,否则,政治理论课的功效就会被消解而大打折扣。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与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以育人为本,寓教育于管理、服务之中。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增强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方便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

为了各方面工作的协同配合,校主管领导、校院系学生工作领导、思政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代表后勤服务代表可以组成委员会共同制定实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规划和实施,建立常态工作,定期交流通报各自从不同方面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群策群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此外,还要充分关注大学精神和文化等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形而潜在的作用。如果把润物细无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全员育人的理念和实施将有助于健康健全的校园文化的成长和发育,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条件,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线: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本科的一二年级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三年级是进一步提高的阶段,四年级会面临许多选择,比较有波动的阶段。研究生是我国高端人才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刚入大学,高中以来学习的惯性使他们还比较能安心读书,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尽可能宽的知识储备,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还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健全的身心发展,为三四年级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个宽广而基础扎实的平台。这一阶段是学生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政课和各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上多下功夫,既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理论,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学会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集中在一二年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时代性展现出来,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台阶。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着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专业基础,同时锻炼进行科学研究或进入社会的实践能力。据北京市教工委2009年组织的调查显示,学生们越来越重视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学校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上,52.53%的学生首选实践能力,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位居其次。因此加强学生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适应社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调整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实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当前的不二之选。理工科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生产实验和实验室工作,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文科学生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理论源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科学思想,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更好地把所学内容与社会需要和现实结合起来,为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们面临毕业后的选择问题,思想上会有各种起伏和波动,甚至会遇到困难,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更多的人文关怀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20093月至4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北京13所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显示,当前就业已经成为学生关心的首要问题,有49.08%的学生认为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是“在大学期间最大的压力”,位居在校大学生各种压力之首。有高达91.9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辅导员,到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都应当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乐于从事基层工作,把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具体地说,比如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还可以请创业比较成功德才兼备的学长来做讲座等等形式,指导和引导学生们的就业取向,缓解就业压力,平复焦虑不安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之道。

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我国研究生的数量随着每年的扩招而日渐庞大,现在已超过百万之数,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影响巨大。从目前情况看,存在的问题较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只是为了就业而选择了本专业,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加强。在多方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们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有效激励创新的机制,鼓励创新,为创新提供宽松的氛围和条件,同时规范竞争机制,调动研究生创新的主动性。

三点: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具体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导师制,二是心理咨询。

一、结合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实行导师制

通过连续两个学期对所教课班级的调查来看,进入大学阶段后,一些同学在一二年级有明显不适感。上大学之前,从小学到高中,他们接受的是围绕高考这一明确而单一目标的教育和培养,有老师、家长的一路督促和管理。而大学生活是个极大的转折,虽然也有班主任、辅导员,但不再像中小学阶段每天都跟班,所以部分学生感觉有些茫然。这种情况一般在进入大学初期都会有,但现在的学生所面对的诱惑更多,因而也就更难把握。这一方面需要学生们转变观念,加强自主性、自律性的培养的锻炼,尽早适应转变,另一方面各院系、班主任、辅导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比如对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信心,这也是学生们比较普遍存在而需要解决的问题。除班主任、辅导员外各科任课教师也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少走弯路,更快成长。在调查中,多数同学感到在学业上、如何与人相处方面迫切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对此笔者认为本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来为学生释疑解惑,为学生服务,不单纯以发表论文达到某种刊物级别指标作为教师评价标准而背离育人之本这一根本目标。在此前提下,本科生导师制是一值得推广的经验。主要是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有需要指导或进一步提高的可造之材给予更多的关注,实行一对一的辅导,其次是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也可以是基于兴趣爱好的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兴趣爱好以及思想、情感、心里等方面困惑和困难的关怀和帮助,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使学生尽可能又好又快地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各校都有数量不等的学生社团,特别是一些理论社团,如与导师制结合,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此,笔者有一初步的设想:可以进行校内师资资源的有效协调,把一些潜心于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教学经验、愿意为学生服务的党员管理干部和教师编入资源库,每学期由教师们根据本学期教学科研情况确定是否有较充足的时间担任导师,打破院系界限,师生互选,统一在校内担任导师,采取面对面个别交流或集体交流、电子邮件等形式加深师生间的联系与沟通,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加强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工作,在各高校都有进行,为解决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解除心理障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愈益增多的情况下,心理疏导和抚慰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笔者建议心理咨询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及各学生工作部门建立沟通联动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时解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合力,共同打造培养出由正确的政治觉悟、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体魄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是项艰苦而高风险的事业,绝不会一帆风顺。因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抗击打能力,有坚定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经得起挫折和失败。

总之,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党的组织队伍的主要来源力量之一,从党的建设的高度来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苏东剧变时背叛直至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骨干人物如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由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否定,导致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否定,对列宁的否定,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后,当这些人担任最高领导职位后,终于葬送了长达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苏联,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也不是只为个人利益而创新。



  阅读:62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