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周文彰              日期:2013-04-28               阅读:4363 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里,我结合对《决定》的学习,谈谈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些研究思考、工作体会,共同探讨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关主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振奋党心、民心。我们要及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1.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建国以后,我们有过这样几种发展观:

  一是浪漫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任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而随意安排摆弄的东西,它集中地表现在“大跃进”年代,其典型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结果给我们的发展进程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消极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荒唐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出现在“十年动乱”时期,它的典型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贫穷,不要资本主义的富有”。由于这种发展观的影响,加上“十年动乱”的政治原因,我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是重点发展观。这种发展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例如,吃饭问题突出,我们就提出农业“以粮为纲”;钢铁严重掣肘,我们就强调工业“以钢为纲”;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经济、重视生产、重视城市,就是因为它们对全局来说,更为根本或更为重要。我们重点抓以上各个方面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思想意义重大,抓重点、重点抓的思想,当前和今后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有重点就有一般,有重视就有忽视,我们没有注意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环境、城市与农村等等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是科学发展。《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文化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文化建设同样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总的趋势是,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很多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很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很大。

  文化是人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

  3.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软实力。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以及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产生的综合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上仍然是西强我弱。

  文化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要想国家强盛,一定要建设文化强国。

  4.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

  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是提升精神境界的丰富营养。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让人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决定》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继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后党中央突出强调的又一重要思想。

  1.文化自觉,首先是文化觉醒

  文化觉醒,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有许多精彩、深刻的阐述。我在工作实践中归纳出五句话:

  文化是政治。文化反映政治,服务政治。对文化的态度,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态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抓不抓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文化是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一心一意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本地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雕、昆明的世博园、海南的国际椰子节等等。从历史上看,没有文化就是野蛮和蒙昧,没有文化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没有文化的地区是没有开化的地区。所以,衡量是不是落后,经济是一个指标,文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是子孙后代的成长环境,也是人才和资本的吸引环境,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等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村庄、工厂、社区、城市,文化氛围浓厚,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人们就会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如鱼得水。

  文化是生活。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人除了要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唱歌、绘画、书法、摄影、娱乐等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的创造和学习行为,也是人的生活内容。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文化的含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文化是经济。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文化能推动经济发展。文化能使人们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就经济抓经济,而是要通过发展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文化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可以说,文化就是经济,我们可以而且理应把文化列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对文化是经济的最好诠释。

  应当指出,我前面所说的文化是政治、文化是形象、文化是环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是经济这五句话,都不是“事实判断”,而主要是“价值判断”。

  最近,我已提出“文化经济”概念,请大家关注。

  2.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是文化自觉最重要的含义。

  从一个党来说,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这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这个领导干部的战略眼光和思想水平,是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头脑、是否有文化的重要标志。

  为此,要着力破除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观念。不抓文化就像不抓经济一样不可容忍,在文化建设上无所作为与在经济建设上无所建树一样不可原谅。

  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估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

  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想当然,拍脑袋,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乱上文化项目,是一厢情愿,是盲目蛮干,是可怕的“文化大跃进”。文化发展,拒绝头脑发热。

  抓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创意。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简单效仿,盲目跟风,必然造成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不良局面。文化发展要立足创意,瞄准市场,拒绝盲目克隆。

  抓文化发展,要珍爱资源。这里的资源,既指文化资源,也指环境资源。低水平开发是糟蹋资源,庸俗、粗俗、低俗开发是败坏资源,不具备条件开发而硬要开发是破坏资源。

  抓文化发展,要重视内容健康。文化是内容为王,文化所有内容都应当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许多很好的说法。为了好懂好记,我归纳为三句话:

  1.丰富群众生活

  这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以基层为重点,优先建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设施,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设施要做到“横向无盲区,纵向成体系”。“横向无盲区”就是特别注意覆盖农村,覆盖社区,向边远贫苦地区延伸。“纵向成体系”就是使图书馆、群艺馆文化中心、广电覆盖等,能够形成一个从省区市到市县乡镇的纵向体系。用省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带动市县、带动基层。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国家实施了五大惠民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这里要特别重视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文化广场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广场像一个开放的舞台,以文化广场为场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抓好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要轻易指责是“形象工程”。

  2.调整经济结构

  文化产业也是经济产业。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都是文化产业。从国际经济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

  《决定》更加看重文化的经济意义,规划再过9年,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

  3.提高文明水平

  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首先是完成了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全国3000多家新华书店全部转制,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其次是完成了出版社的改革。到现在为止,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已基本转制成企业。第三是报刊的改革不断推进。时政类党报党刊的49家集团现已全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非时政类的报刊已改革了1200多家,下一步还要推进。第四是影视改革。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第五是文艺院团改革。到2010年底,461家文艺院团已改制。2011年5月12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转制(中央确定的及新疆、西藏等除外)。《通知》要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转制后一定年限内继续拨款,提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专项资金要支持院团重点项目;为县级转制院团配舞台车,资助更新设备,以政府采购方式支持发展等。

  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比如组建大型出版集团,重点打造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在几年前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前不久刚刚挂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也已于2011年7月成立。

  四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人民论坛》杂志开展“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城市居民每天以电视为主要娱乐,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单一、层次偏低,仍处于放松、休闲的初级阶段。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尚且如此,广大农村文化消费可想而知;文化内需拉动尚且严重乏力,对外文化贸易更无从谈起。《决定》指出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就要解决制约我国文化消费增长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文化消费观念相对薄弱,文化产品价格虚高,特色文化消费开发不够,文化产品创意能力不足,文化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缺少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抑制了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文化商业模式单调(比如,缺乏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健康发育。这些障碍影响消费,消费影响发展。

  五、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政府在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如何,关键看政府。我体会,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应当集中在:主导和指导,规划和规范,推动和推广。

  1.主导和引导

  主导首先是指,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场所。

  主导其次是指,政府要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前头,牢牢掌握和用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把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把文化产业变成扶贫攻坚工程、旅游发展工程,就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税收、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文化建设是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打天下,需要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引导,就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设。引导的手段要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比如政策引导,规划引导等。

  2.规划和规范

  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如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

  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同样需要规划。如电影院、电子游艺室、网吧开多少,怎么布局,都需要详尽规划,不可一哄而上,也不可随意分布。

  规划集中体现政府的发展蓝图和发展思路,引导全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避免胸中无数,避免无序竞争,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文化建设过程需要规范。即规范政府行为,规范文化产品质量、规范文化市场。

  规范政府行为,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二是要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三是要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而面向全社会转变。

  规范文化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文化产业,既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也要把市场研究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规范文化市场。包括扫黄打非,查处假冒伪劣,制定文化产品交易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在规范中繁荣。

  3.推动和推广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推动,如项目推动、市场推动、资源推动、政策推动等。

  推广就是从试点到展开,从个别经验到普遍开花。可以是从点推广到线,也可以从点直接推广到面,还可以循序渐进,从点推广到线,再从线推广到面。

  推广也是宣传推介。宣传推介可以为文化建设营造舆论环境,提供精神动力,提供智力支持。宣传推介可以解惑释疑,凝聚人心;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文化建设,可以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打开文化商品市场,促进文化招商引资等。

  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建设有个方向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利害、善恶、美丑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的实施者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才能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否则,就会阻碍先进文化的发展。

  当前在文化价值观上有三种现象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模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把各种文化现象看作自然的社会存在,听之任之。二是错位。对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问题,应当标准明确、态度坚决,但有些人不把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作为好的来提倡;不把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作为不健康的东西而加以制止。三是颠倒。这种文化价值观,把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把利当成害,把害当成利;把善当成恶,把恶当成善,完全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

  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文化价值呢?判断文化价值的标准主要有两条:第一,能不能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能够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就是好的;否则,就是有害的。第二,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就是好的;反之,则是有害的。先进的文化,就是要正确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当前,要科学对待、正确处理三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

  第一,正确对待娱乐文化。这里所说的娱乐文化主要指日常的消遣娱乐,比如打扑克、玩麻将、上歌舞厅等,这是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要注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不可泛滥、沉迷,更不能走向消遣娱乐的反面。

  第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善于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热衷于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盲目宣扬西方的文化和传统,这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的西方文化,以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后盾,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处于一定的优势,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这就更需要我们明辨是非利害,维护好我国的文化安全。

  第三,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深厚,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发掘利用。同时,由于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在我国的影响很深,遗留的糟粕也不少,也需要我们坚决地剔除。在对待历史文化上,虚无主义或复古主义的态度皆不可取。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界有一种对历史文化无批判的、过分宣扬的不良倾向,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数量很少。各级领导应当加以重视,加以引导。

  最后,我特别提醒三点: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而是内容丰富,直接关系到政治、形象、环境、生活和经济建设;文化改革发展不仅要靠体制内,更要调动和依靠体制外。我们要迅速扭转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一切不正确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2期



  阅读:436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