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中国发展模式论纲
作者常修泽              日期:2013-03-07               阅读:4711 次

 
  【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发展方面值得重视的一个成绩,在于中国既顺乎潮流,又特立独行,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本文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特点、机理、目标、途径等,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见解,并面对未来新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方略。

  【关键词】 中国发展 模式 论纲

  1.中国发展模式:问题的提出

   站在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发展方面的成绩,并不限于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或“翻几番”,也不限于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以及外汇 储备的显著增加,甚至也不限于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的位次上升。发展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成绩,在于中国既顺乎潮流,又特立独行,为人类贡献了一条 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

  2.人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

  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 “历史的多样性”。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

   所谓“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点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制 度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注重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等优势,着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并在此基 础上推进“四位一体”的发展,即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以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 展,以及以改善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和参与政治生活为重点的人的自身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 己的贡献。

  3.中国“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内在相通”性

  综观二战以后人类发 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一开始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 “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继而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又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八十年代后,随着人权保障的兴起, 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 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中国提出的发展理念(称为“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在以人为本 的宗旨之下,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人类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是“内在 相通”的。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并不在于超越人类共同发展理念,“原创”一套新的发展理论体系,而在于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寻求一条具 有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提供指针和战略思想。这是破解这个问题的切入点。

  4.真正站在“人”自身的立场把握 “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来,随着决策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并把“以人为本”提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谈论“以人为本”的逐渐多起来了,而且成为一个 颇为流行的术语,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据我观察,在同一术语下,要表达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这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以人为本”。

  一种 是侧重于从执政者“本治”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引自《管子·霸言》)我以为,能认识到 “本理”与“国固”、“本乱”与“国危”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相当深刻的,而且实施“本理”的政策,客观上对老百姓也带来好处。但这种“以人为本”,是站在执 政者的角度为其“本理”服务的,它的中心词是“以”,而不是“人”。我把它称之为“人本工具论”。

  另一种是真正站在“人”自身的立 场,来秉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新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人们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 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3-614页和第625-626页。)这里马克思用了“人的自由的全面发 展”、“最无愧于”、“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等关键词,这是一种切实站在“人” 自身角度研究问题的“人本实质论”(可惜,现在一些地方在引述马克思关 于“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这句名言时,把前面的“自由的”一词给略掉了)。

  中国应力求避免“人本工具论”,而应按照第二种涵义的“以人为本”来探讨“科学发展”和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的问题。

  5.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和逻辑起点

  中国是在这样五个“起点特征”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事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的国家。 

  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够宽松的国家。

  第三,中国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又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

  第四,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现在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的国家。

  第五,中国曾经是一个长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后才“睁开眼睛看世界”,正在寻求与世界“亲和”的国家。

  同时具备以上五方面特征,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比较罕见。这是研究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

  6.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基石

  强调“初级阶段”,对中国极其重要。主要有四点:

   其一,凝聚发展共识。科学发展,第一是发展。必须老老实实承认现阶段的根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 力,既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更是中国的长远大计。中国不仅有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还有西部的缺医少药、缺水缺电。解决中国的全部问题,根本还是要靠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之所以能在公共事业、社会发展方面多一些投入,根本还在于近年来每年30%左右的财税增长。

  其二,自觉融入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是一个好看的GDP数字,而是增加百姓的福祉,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意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在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逐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其三,避免形成超越阶段的浮躁氛围。这其中要注意两个:一种是,避免面对既有发展成绩沾沾自喜,在实际工作中急于求成、贪大求洋,制定不切实际的发展规 划;另一方面是在目前公共服务、公共品供给不充分的背景下,要切实把握科学的、合理的“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上范围要适中,纵向上标准要适度”, “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也还有一个“由低向高”逐步推开的过程。

  其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现在,中国与世界 的关系颇为复杂与微妙。“崩溃论”、“威胁论”云云看似互相矛盾,实则显示出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正在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 下,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营造一个良性的外部发展环境,无疑非常重要。中国需要提高与世界的“亲和力”。

  摘自“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



  阅读:471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