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中国面临“第三波转型”
作者常修泽              日期:2013-03-07               阅读:4852 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新的时代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新模式”,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未来新模式的基调是什么?我提出一个看法:“中国面临着第三波转型”。第三波转型转到哪里?我研究的结论是,新模式的关键词是“复兴与融合”。

   中国的现代史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过去我们有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社会制度转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是 个标志,可以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认为,“站”是站起来了,但还有个怎么站和站好的问题。虽然,《共同纲领》是个闪光的纲领,里面提到中国建设新民主主 义社会,但是非常之可惜,我们并没有认真地执行。我十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说,新民主主义社会对中国来说只是历史上的一颗“流星”,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颗“流 星”,很快就划过了。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第二次转型是1978年开始的。我将它定位为“经济体制转型”。目前,新的体制框架雏形已经建立,但是第二波转型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现在还在攻坚过程中。迟福林教授有一个观点是中国还需要“第二次改革”,我的基调和他不谋而合。

  现在的问题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认为应该着眼于新的时代来研究中国下一波的转型,也就是第三波转型。我的定位是“国家整体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是全方位、综合的发展转型。我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

  第三波转型由哪里转到哪里?

   第一,从边缘转向前沿,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期待。我认为,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货币格局是最重要的格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在国 际货币体系中却没有获得相匹配的地位,这种被“边缘化”的格局能维持下去吗?这是一个由边缘向前沿转移的实例。尤其在国际规则和制度制订方面,我们被“边 缘化”的问题更值得深思。思路一旦打开,从边缘转向前沿的内容很多。

  第二,是由隔阂转向融合,这是世界和谐的一种期待。世界文明是具有多样性的,而且多样性是非常之难得的,但有“隔阂” ,我主张由隔阂转向融合。

  第三是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型,这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期待。

  这里面有一个敏感的问题,即关于人类普世价值的问题。在中国国内讨论当中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有部分朋友,否认人类的普世价值,甚至对普世价值这个命题予以批评;第二种观点,有部分朋友,简单地、直接地把西方文明等同于人类共同文明的全部。

  与这两种观点不同,我的观点是:第一,有人类共同文明,有普世价值,不能否认;第二,人类的普世价值不能简单全部等同于西方文明。我的公式是:人类普世文明等于西方发达国家文明中的精华,加上我们发展中国家即东方文明的精华,结合起来才可能等于人类的共同文明。

  对中国面临的“第三波转型”,我的基本看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即:

  告别边缘,告别隔阂。

  走向复兴,走向融合。

  兴而不肆,融而不阿。

  我认为,现在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有隔阂,而且隔阂比较深,现在的融合度不够。

   在振兴和融合的过程当中,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国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是“兴而不肆”,振兴之后不放肆、不傲慢,更不称霸于世。 在融合的过程中,“融而不阿”,我们也不要卑下,不要阿谀,要刚正不阿。“体”——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新兴经济体;“人”——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新兴经济体的 国民。这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国民应该有的心态。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阅读:485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