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世界发展多样性中的“中国模式”
作者常修泽              日期:2013-03-07               阅读:4760 次

   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多样性”。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本文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内在主要支撑及其影响,谈一些看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 

   一个国家发展模式之优劣、成败,关键看其是否适合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给这个国家的公民带来福祉。笔者所言的“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 “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 点的发展模式。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有以下五个特点:

  ——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 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的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千分之5.3左右。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 人口近7000万。目前英国人口总规模6000多万,中国十年来仅新增人口数就超过英国现有人口总规模。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 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只有三个,中国、 越南和老挝。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方面,中国是做的最早的国家。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 动者约为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从商品市场来看,中国一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进口货物8000 亿美元(2006年)。从资本市场来看,近30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境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 三是后发优势。欧美工业化国家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此外,随着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新、老工业化国家, 都处在了同一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综上,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体制),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这是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的主要概括。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它也是现代文明 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工业化。按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产值应超过40%、制造业产值应超过 60%的经验,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而且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中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 系,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个“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 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新型工业化”与“中国特色工业化”交叉结合, 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1、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在推进新型 工业化的过程中,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 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努力寻求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结合点,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 结合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

  2、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同 时,中国有3.5万多个乡镇,这也是中国工业增长的“沃土”。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均26.6%、11.2% 和29.6%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产出占到工业总产出的1/3左右。近年来,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新型乡镇工业 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的“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 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的国情。为 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4、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 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全面的体制转型及社会转型并 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是扭在一起的,无论微观领域的企业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 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是在摆脱旧的体制束缚中前进的。

  5、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 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通过利用全球化和“后发优势”,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中国在较短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格 局。同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在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在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 结合点。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世界各国共 同面临的新挑战。为此,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 “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发提供产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科技革命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两股潮流。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迅速提高,1978年至 2006年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未来几年城镇化率将可能以每年提高1-1.2个百分点的速度来推进。这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 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2、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了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

   3、中国的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战略。这表现在,东部地区的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 市连绵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这是基于国情做出 的现实选择。

  4、中国的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它相应地提出体制转型的要求。 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是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是改 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中国曾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要紧紧 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攻坚”。现在,市场调节在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达91.9%、农副产品收购达 97.7%。从国际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目前也遇到了如 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方面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待加强,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 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的重点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国际方面,应破除进 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 全球化。中国原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实行开放政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发展迅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与世界相联系。在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 规则相“磨合”的过程中,会对国内的相关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改革的向前推进。目前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此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 争力。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应更加主动地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极对待游戏规则,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共同发展中国 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阅读:476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