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
作者常修泽              日期:2013-03-07               阅读:4951 次

   常修泽,1945年8月生,山东省惠 民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外企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中国经济学术基金(香港)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香港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台湾社会 大学台商学院兼职教授等。著有《现代企业创新论》、《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人本体制论》等多部著作,1998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曾获国家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恩格斯的题词使我萌生研究“人本经济学”的想法 

  记者:常教授您好,我在书店里看到了您的新著《人本体制论》,很感兴趣。我对您在这本书扉页上所写“题记”印象特深,很受启发。我想这本书一定是您多年探索“人本经济学”的精华沉淀,今天特就与本书相关的问题采访您。

   常修泽:谢谢。你说的“题记”是那句话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集权所压制;在原教旨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金钱所浸蚀;至 于在未来某个虚拟世界的体制下,人性会不会被过度纵欲而扭曲,尚不得而知;我现在最想探求的是,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建立无愧于人自身解放和发展的新体 制。”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主旨追求。

  记者:是。这句话很富思想性,我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我还看到《改革与战略》杂志全文转载了您这本书的长篇前言,报刊上也相继有评介。我想了解的是,您提出建立人本经济学的缘起,您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

   常修泽:说来话长。引起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国内发生的一场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当时我正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中国经济 改革的理论依据研究。为了探究问题的真谛,我当时阅读了几本有关“人”的著作,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当时刚刚翻译出版的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 家之一卡西尔(Cassirer)的《人论》等。恩格斯1894年给《新纪元》杂志创刊号的一段题词——“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摘录自马克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马克思的话千条万条,恩格斯为什么唯独摘录马克思这句话?而且,恩格斯特意申明,除了摘出这句话以外,“我 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个题词,给我思想以很大震撼。不久后,1986年在申报高等学校青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时,在谷书堂、徐振方、夏康达等老师的支持 下,我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本经济学》课题申请报告,并列出八个部分的提纲。在报告中写道:“我认为,尊重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基于这一认识,我想探索社会主义人本经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人本经济学。”

  记者:“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很深刻。在20多年前,您就提出“尝试建立人本经济学”,算是比较超前了。

   常修泽:其实,我觉得,这不算超前,是从马、恩那里引申出来的。你想一想,1894年是什么年份?时值恩格斯去世(1895年8月5日)的前一年啊。这 是恩格斯积其一生之体验得出的重要认识,所以我在书中第一章就讲“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很遗憾,1986这一申报未获成功,但这个 念头没有泯灭,它驱使我作为“自选项目”,逐步积累关于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

  “人本经济学”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记者:您用的是“人本经济学”,但就我所知,国内有的论者用的是“人的发展经济学”,二者是一回事吗?

   常修泽:除研究对象特定的国家制度外,就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言,基调是一致的。我之所以用“人本经济学”,就是要强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 主义经济的根本”。显然,人本经济学的核心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历史地看,我当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角度着眼 的。当时对西方学者的研究是不够的。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视野有所开阔。我在《人本体制论》中也作了进一步分析。“人本经济学”也好,“人的发展经济 学”也好,均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结晶。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后如何研究人的发展问题 

  记者:您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结合条件下人的发展”的命题,很重要。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那么,在新的改革目标下,怎样处理它与人的发展之关系?您是怎样研究的?

  常修泽:这里涉及三大关系: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二是人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中 的地位问题;三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底应围绕什么“轴心”展开的问题。针对此,我作了三件事:第一件,1992年,我在《南开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笔谈 《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将使人获得一次新的解放》,提出:从这一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说它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 件,1998年,我在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效应》一书撰写的“作者感言”指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弊端在于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否定”;“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开辟了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同时解放人的自身的新纪元”。第三件,是2001年,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承担了为中共十六大 报告起草提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的课题任务。其中,由我承担的专题研究中,我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底应围绕着什么 ‘轴心’展开”进行了思考。


  记者:您能简要说一下您的基本结论吗?

  常修泽:我的结论是: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注重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要注重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2、“推进由‘计划人’向‘自主人’的转变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核 心”;3、前一阶段“我们还没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指导性理念提出”;4、“下一步要从促进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体制创新问题”。该 报告于2001年以内部形式上报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半年后,《改革》杂志2002年第4期公开发表。

  记者:您很早就在中共中央党校研讨会的报告中指出“按要素贡献分配”与“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差异性,这有独到见解。还记得当时是我约稿的吗,就是2003年上半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用半版多的篇幅发的那篇《‘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谁》。

  常修泽:当然记得,也谢谢刊载。你们大报的编辑对理论问题很敏感,也有思想。

  记者:您当时特别强调了人本理念。

   常修泽:有没有“人本”的理念,大不一样。认识到“人”的主体性,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谁》这篇文章 直接讲的是分配问题,但它背后蕴涵的是“人”的主体性问题。在那篇文章中,我之所以执拗地强调:正确的命题不是“按要素贡献分配”,而是“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是基于自己的“人本”理念——“按”的行为主体不是别人,而应是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的拥有者)自身。

  我一直认为,这个命题 的深刻内涵在于,各类要素的所有者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由别人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实,现在类似的提法还有, 比如说,赋予谁自主权,赋予谁流转权,“让人讲话”等等。我认为有些提法值得商榷,因为在我看来,自主权、流转权、讲话权等等,都是“主体”内在的本来就 应有的权利,不是你赋予不赋予的问题,而是你承认不承认、尊重不尊重的问题,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承认”、“尊重”。

  “人本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五个要点 

  记者:您的新著《人本体制论》内在逻辑很强。这也是您建立人本经济学的一种尝试,一个理论铺垫吧?

  常修泽:是的。是一种尝试,或者说“热身”。“人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有五个要点。

   第一,核心范畴:“人本实质论”。我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以人为本”:一种是侧重于从执政者“本治”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我把此称为“人本工具 论”;另一种是真正站在“人”自身的立场,谋求人的自身解放和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我把此称为“人本实质论”。“人本经济学”应摈弃“人本工具论”,树 立“人本实质论”,并以此作为核心范畴。

  第二,分析出发点:“人的三层含义论”。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 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从纵向分析,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从内核分析,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 人,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参与政治社会生活、自身健康安全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三,理论主线:“双线均衡论”。即寻求经济 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形象地说,就是“在社会公平和市场化两个鸡蛋上跳舞”,而不要把任何一个“鸡蛋”打破。打破了经济市场化这个“鸡 蛋”,有可能倒退;但打破了社会公平这个“鸡蛋”,有可能动乱。我是把这一理论贯穿全书的。

  第四,分析过程:“三个解放互动论”。“解放生产力”的关键词是“富强”;“解放生产关系”的关键词是“市场”;“解放人的自身”的关键词是“自由”。三者中,第一是现代化之基,第二是现代化之源,第三是现代化之本,要使之三向互动。

   第五,内容展开:经济系统“四方论”和总体系统“五环论”。所谓经济系统“四方论”,就发展线而言,是四过程发展,即: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和 消费过程的发展;就改革线而言,是四方位创新,即我书中讲的:“上改政府管理体制,下改微观经济基础,内创民生性可持续发展体制,外创‘参与’和‘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机制”。所谓总体系统“五环论”,就发展线而言,即是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方面的建设,以逐步满足“多需”之人不断增长的 多种需要;就改革线而言,即是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环境制度进行“五环式”改革,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就是我在 书中论述中国第二个30年“五环式”改革的理论背景之所在。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常修泽:也谢谢光明日报对这个问题的持续关注。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主题,这也是我们搞研究的人最开心的事。



  阅读:495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