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贯穿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根红线 |
作者:常修泽 日期:2013-03-07 阅读:4720 次 |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改革开放带来的三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时,把人的变化放在第一位。的确,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既是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30年,也是人自身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30年。 人自身的发展和积极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突出表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发展上。
农民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风起云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开始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此后,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以
国家法律的形式确认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随着土地使用权转包、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的出现,农民作为独立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得到确立并日益巩固。
同时,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等,也使农民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农民工群体出现并迅速壮大。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之间存在严格的制度性鸿沟。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出现了农民工代表,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主体性得到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新型劳动关系的确立,劳动力资源由计划统一配置的格局被打破。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资
源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的。在国有经济内部,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以及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合同基础上进行双向自主选择,合同制
员工的工资在政府工资指导政策下由企业和劳动者双方自主决定,这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对劳动岗位的自由选择权和对劳动力价格的参与决定权,促进了员工主体性的
发展。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企业管理者股权激励制度等的实行,使企业管理者的主体性得到增强。 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崭露头角。这
些科技创新者突破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放弃“铁饭碗”,在无政府投资和国家编制的情况下创办集体或个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探索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他们既是科技创新专家,又是企业经营者,是改革开放塑造的一代新人。 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成为改
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私营企业达到500多万家,从业人员7000多万人;个体工商户2700多万户,从业人员5600多万人;私营企业和个
体经济从业人员超过1.2亿。这一群体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把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围绕以人为本展开的。 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需要不断解放人的思想。正是由于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需要继续解放人的思想。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反映
了实践的发展和我们认识的深化。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公平,使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也需要继续使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初次分
配中得到体现,在保证机会均等和规则平等的前提下对个人努力给予正向激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 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既要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又要坚持改善人民生活的改革目标,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涉及人的生存、安全、发展和利益问题。要坚持以发展为目的、以改革为动
力、以稳定为保障,始终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寻求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 在
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协调推进。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因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就不仅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要通过全面改革,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生
态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