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有效掌控网络人际动员新模式
作者青连斌              日期:2013-03-20               阅读:5031 次

 ●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出现了以网络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发散传播为动力的人际动员新模式。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社会动员模式相比,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如果能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出现,它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公众自发性的社会动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调控,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必须加强法制,用法律来规范新型人际动员模式及其动员行为;社会动员者和被动员者都必须自律和理性,要为国家分忧而不要为国家添乱,避免和防止从良好愿望出发而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通常都需要通过社会动员,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吸引最广泛民众共同参与到实现目标的社会行动中来。社会动员能力的强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同的执政党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体制。

  传统的社会动员体制和模式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政党和政府主导的政治动员模式。这种动员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通过党和政府组织来发动,因而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制度化特点;自上而下,通过层层发动来实现社会动员;也正因为要通过层层发动来实现社会动员,因而动员的进程比较缓慢,耗时较多;一般说来,这种政治动员必须遵循法律程序,遵守相应的社会规范;动员的效果则取决于政府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的能力。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社会动员,社会动员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发挥过重大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期来我国的社会动员模式和体制也局限于单一的政治动员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出现了以网络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发散传播为动力的人际动员新模式。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社会动员模式相比,这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自发性,通常是由公众或民间社会组织自发发动起来的;二是爆发性,因为动员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达成动员的目的;三是隐蔽性,特别是以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进行动员,往往很难为外界所觉察。

  从世界范围看,近些年来,这种以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媒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民众自发性人际动员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动员模式,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政局和社会稳定。因此,对这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人们有各种评价。从正面功能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它是政府社会动员模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可以为政府的社会动员服务;如果能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出现,它还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尤其是某些突发性事件。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公众自发性的社会动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调控,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进而引发危害社会稳定与正常秩序的群体性事件。

  新型人际动员模式的出现,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如何因势利导,发挥它的作用,避免它的消极一面,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和重组,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新的社会阶层和各不相同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社会整合机制,提高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党要始终成为社会整合的中心,有效地整合社会,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必须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既要保护和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正确引导,引导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意见;必须加强法制,首先要加快立法,用法律来规范新型人际动员模式及其动员行为;必须加强对新型人际动员模式及其动员行为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担负起对新型人际动员模式及其动员行为的管理。

  社会动员者和被动员者也要有一种自觉意识,努力使这种新型的人际动员模式及其动员行为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就不能不高度重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的目的和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有利于人民幸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和抵制那些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特别是出于不良动机而发起的人际动员;二是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明文规定了的要依法办事,法律明令禁止的不得从事;三是社会动员者和被动员者都必须自律和理性,要为国家分忧而不要为国家添乱,避免和防止从良好愿望出发而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四是要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介入和渗透,防止被坏人和敌对势力所利用。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阅读:503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