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作者青连斌              日期:2013-03-20               阅读:5022 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党既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纳入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中,把它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差别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把握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具体地规划了2020年前,也就是今后14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民主是体现绝大多数人意志的新型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生产决定分配,做蛋糕是分蛋糕的前提。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生产的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缩小和消除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创造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有效地遏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意义十分重大。2020年,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目标是: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员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比例大幅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通过努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必须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而且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真正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很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丰富和完善。在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实施有序的社会管理,从而推进社会整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第九,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它体现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有机统一。

  (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阅读:502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