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领导干部对2004--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
作者青连斌              日期:2013-03-20               阅读:5012 次

 2004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中共中央党校部分地(厅)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71.3%。本次调查的具体样本分布情况是:①性别:男性93人,占86.9%;女性14人,占13.1%。②年龄:45岁及以下11人,占10.2%;46岁及以上96人,占89.3%。③文化程度:研究生40人,占37.4%;大专或大学66人,占61.7%;高中及以下1人,占0.9%。④所属部门:国家机关干部58人,占54.2%;党务干部8人,占7.5%;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干部20人,占18.7%;国有大中型企业干部15人,占14.0%;其他干部6人,占5.6%。⑤来自地区:东部沿海地区35人,占32.7%;中部地区45人,占42.1%;西部地区27人,占25.2%。

  一 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若干分析

  1.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

  领导干部对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是:8.4%的人认为“非常好”,60.7%的人认为“比较好”,22.4%的人认为“一般”,7.5%的人认为“不太好”,另外有0.9%的人表示“说不清”。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合计占69.1%。值得重视的是,与近几年相比,领导干部对2004年社会形势的评价要低一些。

  根据“非常好”和“比较好”两者合计所占比例,领导干部对2004年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男性(69.9%)高于女性(64.2%); 45岁及以下年龄者(70.0%)与46岁及以上年龄者(69.8%)几乎一致;研究生文化程度者(72.5%)高于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者(66.6%);国家机关干部(77.5%)高于党务干部(50.0%)、国有大中型企业干部(53.3%)和其他方面干部(34.4%),与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干部(75.0%)大致差不多;东部沿海地区干部(71.5%)高于中部地区干部(68.9%)和西部地区干部(66.7%)。

  2.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比变动情况

  领导干部对2004年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同比(与前一年相比)变动情况的判断。

  对2004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与前一年相比,3.7%的人认为“上升很多”,这一比例低于2003年的6.9%,但明显高于2001年的2.9%和2002年的2.3%;66.4%的人认为“略有上升”,持这一看法的人所占比例实际上从2002年起都是上升的;24.3%的人认为“基本持平”,这一比例均低于前几年(2001年为25.5%,2002年为43.6%,2003年为27.6%);5.6%的人认为“略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比例为最近几年的最高点。“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两项合计,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均超过71%,只有2002年仅达到53.4%。

  不同组别的领导干部对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同比变化情况的估计存在比较大的差别。总的来讲,认为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比前一年上升者所占比例,男性(68.8%)低于女性(78.6%),46岁及以上年龄者(71.9%)高于45岁及以下年龄者(50.0%),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者(69.9%)与研究生文化程度者(70.0%)几乎持平,国家机关干部(69.0%)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干部(73.3%)低于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干部(80.0%)和党务干部(87.5%)。值得特别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对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同比变化情况的估计,还存在相当大的地区差异。其中,65.7%的东部地区领导干部估计,所在地区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上升的;中部地区则只有71.1%的领导干部认为所在地区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上升了;西部地区更有高达74.1%领导干部认为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是上升的。

  3.2004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工作的进展情况

  为了便于比较,与往年的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仍然分“显著”、“不太显著”和“很不显著”三个等级,由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对2004年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18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给予工作进展“显著”评价的人所占比例,表3所列18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是不平衡的,有些工作的进展比较显著,有些工作的进展则不那么显著。这18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得到60%以上领导干部进展“显著”评价的工作,共有3项,一是“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处理国际事务”,三是“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分别得到75.7%、63.6%、和76.6%的被调查者给予“显著”评价。这说明,领导干部对上述三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充分肯定的。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看,领导干部每年对这几项工作进展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第二层次为得到40%以上领导干部进展“显著”评价的工作,共有2项,分别是“减轻农民负担”(40.2%)和“打击走私”(46.7%)。在18项工作中,分别居第4~5位。

  第三层次为得到30%以上领导干部进展“显著”评价的工作,共有3项,一是“处理台湾问题”(33.6%),二是“推进理论创新”(36.4%),三是“实施住房制度改革”(35.5%)。在18项工作中,分别居第6~8位。

  第四层次为得到20%以上领导干部进展“显著”评价的工作,共有4项,分别是“整顿社会治安秩序”(23.4%)、“惩治腐败”(28.0%)、“建设精神文明”(24.3%)和“实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23.4%)。在18项工作中,分别居第9~12位。

  第五层次为仅仅得到20%以下的领导干部进展“显著”评价的工作,共有6项,分别是“改革国有企业”(18.7%)、“调整收入分配”(3.7%)、“深化机构改革”(11.2%)、“解决下岗失业问题”(10.3%)、“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5.0%)和“推行医疗制度改革”(14.0%)。

  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给予各项工作进展“显著”评价的人所占比例出现了比较大的升降变化。给予“显著”评价的人所占比例上升10%以上的工作,有2项,即“改革国有企业”,从8.6%上升到了18.7%;“处理台湾问题”,从23.3%上升到33.6%。给予“显著”评价的人所占比例上升幅度较大的还有“减轻农民负担”,从31%上升到40.2%。给予“显著”评价的人所占比例出现小幅上升的工作还有“整顿社会治安秩序”、“调整收入分配”、“建设精神文明”、“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打击走私”和“推进医疗制度改革”等,分别从2003年的15.5%、2.6%、16.4%、33.6%、16.4%、38.8%和12.1%上升到23.4%、3.7%、24.3%、35.5%、23.4%、46.7%和14%。

  给予“显著”评价的人所占比例降幅在10%以上的工作则有“扩大对外开放”,从81.9%下降为75.7%;“惩治腐败”,从38.8%下降为28%;“处理国际事务”,从75%下降到63.6%;“推进理论创新”,从61.2%下降到36.4%。降幅较大的还有“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从85.3%下降为76.6%;“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从21.6%下降为15%。

  二 对2004年改革的总体评价及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若干判断

  1.对2004年改革的总体评价

  领导干部对2004年我国改革进展的总体评价见表5。除1.9%的人没有回答外,60.7%的人认为“进展正常”,2.8%的人认为“进展太快”,28.0%的人认为“进展太慢”,6.5%的人认为“没有进展”。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领导干部对2004年改革进展的评价高于2000年,但低于2001年和2003年,与2002年大致持平。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变化。

  2.各社会群体在改革中的利益得失

  领导干部对各个社会群体在近些年改革中利益得失情况的判断见表6。我们在问卷中列出了10个社会群体,加上“其他”项,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按受益的多少排出顺序,即受益最多的列第一位,次多的列第二位,受益最少的列第十一位,次少的列第十位。往年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通常只对受益最多和最少者所占比例进行一些分析,这使很多有用的信息都损失掉了。2004年的分析,我们改换一种方式,即把受益最多和次多两项合并为一项,也就是受益多的;把受益最少和次少两项合并为一项,也就是受益少的。
 受益多的社会群体前6位依次是“演艺人员”(79.4%)、“个体户、私营企业主”(72.9%)、“三资企业员工”(15.9%)、“知识分子”(12.1%)、“机关干部”(8.4%)和“国有企业干部”(5.6%)。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一样,“演艺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仍然是被普遍认为受益最多的社会群体。“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业干部”,也是受益比较多的社会群体。应该说,这一调查结果与往年大体差不多,也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3.对2005年改革的关注焦点

  领导干部对2005年体制改革的关注情况见表7。问卷要求被调查者从各项体制改革中选择三项自己关注的改革,并依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显示,从三项选择合计的结果来看,72.9%的领导干部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超过7成的领导干部关注的体制改革只有这一项。确实,近年来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改革焦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领导干部自然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列第2~8位的依次是政治体制改革(45.8%)、机构人事制度改革(43.8%)、财税金融体制改革(37.4%)、国有企业改革(35.6%)、医疗体制改革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均为20.6%)、教育科技体制改革(13.0%)和住房制度改革(5.6%)。

  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领导干部第一关注(表7第2列)的排序与三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有比较大的差异。第一关注列第1位的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列第3位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三项选择合计结果中分别落到了第3位和第5位;第一关注列第2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列第4位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项选择合计结果中则分别上升到了第1位和第2位。这也就是说,如果要求领导干部选择一项自己最关注的体制改革,更多的人会选择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如果能够增加选择的余地,可以选择三项自己关注的改革的话,更多的人会选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与前几年调查结果相比,领导干部最关注的体制改革的排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4.今后一段时期顺利推进改革的决定性因素

  在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顺利推进将取决于哪些重要因素的调查结果。问卷提供了10个封闭式选项和1个开放式选项(“其他”),依重要性排序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三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与第一选择因素的排序完全一致,即第1~4位依次是“保持社会稳定”(79.4%)、“强化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60.7%)、“缓解一些突出的矛盾(如失业、犯罪、腐败)”(43.9%)、“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29%)。这种一致性,是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

  5.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的判断。问卷列出了10个封闭式选项和1个开放式选项(“其他”),第一选择因素的排序依次是“处理好党政关系”(29.0%)、“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24.3%)、“扩大党内民主”(20.6%)、“提升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9.3%)、“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4.7%)、“精简党的机构”(4.7%)、“严格推行干部任期制”(3.7%)、“强化舆论监督”(2.8%)和 “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0.9%)。两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出现了一点变化。主要是在第一选择因素中列第2位的“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在两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中下降到了第3位;而在第一选择因素中列第3位的“扩大党内民主”,在两项选择合计结果的排序中则上升到了第2位。“处理好党政关系”,则在两种排序中均稳居首位。

  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也出现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在第一选择中,根据选择该因素的人所占比例,“处理好党政关系”从19.0%上升到29.0%,在第一选择因素中从第3位上升到了第1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扩大党内民主”则从35.3%下降到20.6%,相应地,在第一选择因素的排序中,从第1位落到第3位。“扩大党内民主”在近几年的调查结果中一直居第1位,这次降至第3位。这是没有预料到的。

  6.改革对领导干部个人利益的影响

  领导干部作为我国改革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改革对他们个人切身利益的影响及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对改革的看法、态度和积极性,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领导干部对改革与个人利益关系的看法。

  问卷列出的10个方面改革,均有超过30%的领导干部认为对自己“会有好处”,其中79.4%的人认为“工资改革”对自己会有好处,居第1位。超过60%的人认为对自己会有好处的改革还有“政治改革”(60.7%)。超过50%的人认为对自己会有好处的改革有“教育科技改革”(57%)、“社会养老改革”(57%)、“机构人事改革”(56.1%)。位列其后的依次是“住房改革”(46.7%)、“企业改革”(33.6%)、“医疗改革”(32.7%)、“劳动就业改革”(31.8%)和“金融改革”(30.8%)。使领导干部个人“会有损失”的改革,则主要是“医疗改革”(41.1%)、“住房改革”(22.4%)和“社会养老改革”(20.6%),特别是前者。因为改革与个人利益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领导干部中对各方面改革究竟会使自己有好处还是有损失,“说不清”的情况还比较多,比如“企业改革”(56.1%)、“劳动就业改革”(55.1%),过半数的领导干部就说不清楚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有损失。

  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1.判断社会稳定与否的主要标志 改革发展稳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如前所述,保持社会稳定是今后一段时期顺利推进改革的首位决定性因素,稳定也是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首要因素。那么,领导干部又是怎么样判断社会是否稳定呢,或者说,判断社会稳定与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呢?

 四 对前景的信心和2005年居民生活水平的预期

  1.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前景的信心

  在被调查的107位领导干部中,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15.9%的人“充满信心”,72.9%的人“比较有信心”,只有1.9%的人“信心不足”,但有9.3%的人表示“说不清”有没有信心。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者合计,占被调查者的88.8%,这一比例还是不低的,但不如前两年,2002年和2003年均达到93%以上。

  与2004年相比,4.7%的人估计2005年所在地区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会“上升很多”,61.6%的人估计会“略有上升”,26.2%的人估计会“基本持平”,6.5%的人估计会“略有下降”,只有0.9%的人估计会“下降很多”。

  200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预期下一年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会上升(包括“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者所占比例为66.3%,低于2001年调查时的72.6%和2003年调查时的76.7%,但高于2002年调查时的50.4%。为什么隔年都出现这样大的波动,要用其他相关资料才能做出解释。

  五 若干政策建议

  1.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各方面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在2004年的调查中,我们增设了“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主要因素”这一问题。问卷列出了12个因素,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出四项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各方面体制还不很完善”被认为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国内因素,选中率为81.3%,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因素。列第二位的因素是“‘三农’问题严重”。72.0%的被调查者认为,“三农”问题严重是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位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占52.3%。在所有12个因素中,只有前述三个因素的选中率超过50%。这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11位的其他主要因素依次是:“法制不健全”(49.5%)、“腐败问题”(32.7%)、“科技创新水平低”(28.0%)、“人口基数过大”(23.4%)、“劳动力素质低”(19.6%)、“资源不足”(15.9%)、“失业率上升”(13.1%)、“人才外流”和“台湾问题”(均为4.7%)。

  2.必须优先解决好贫困问题,重视解决腐败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却不能处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拉美现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了。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确实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

  我们在问卷中列举了16个社会问题,请被调查的领导干部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出当前我国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4个社会问题,并依重要性排序。其中,从限选四项合计的选择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均不到10%,这两个问题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在多数领导干部心目中,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社会问题主要是10个,调查结果详见表15。根据选择的人数所占比例,第一位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的排序,比较明显地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超过20%的人所选择的社会问题,只有1项,即“贫困问题”(20.6%)。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第一位的社会问题。第二层次是超过10%的人所选择的社会问题,有3个,依次是“地区发展差距问题”(17.8%)、“居民收入差距问题”(16.8%)和“腐败问题”(14.0%),分别居所列社会问题的第2~4位。第三层次是被选率低于10%的社会问题,共有6个,依次是“‘三农’问题”(8.4%)、“农民负担问题”(7.5%)、“失业问题”(4.7%)、“社会风气问题”(1.9%)、“社会治安问题”(1.9%),分别居所列社会问题的第5~9位。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的社会问题,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最重要的,那么更多的领导干部会优先选择解决好贫困问题;如果能够选择4项,那么更多的人会选择解决好腐败问题。

  3.必须防范金融危机和贫富悬殊的发生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注意防范的主要风险征询了被调查的领导干部的看法。

  根据选择的人数所占比例,“金融危机”是居第1位的主要风险。它被73.8%的被调查者认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注意防范的风险,这样高的认同率,是其他风险所不能相比的。居第2位的风险是“贫富悬殊”。44.8%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富悬殊”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注意防范的主要风险。其他风险则依次是“政府债务危机”(19.6%)、“高失业率”(17.7%)、“生态严重失衡或大规模生态灾难”(13.1%)、“粮食危机”(13.0%)、“台海危机”(8.4%)和“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7.4%)。可见,在领导干部看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注意防范的风险,最主要的还是金融危机和贫富悬殊。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本文摘自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阅读:501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