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着力推进党自身的改革创新
作者王长江              日期:2013-03-05               阅读:4698 次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这次全会专门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就进一步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作出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使人们对执政党自身的发展充满期待,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未来前景充满期待。

  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执政党的建设,是近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原因说来也简单。今天的改革,在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已经不再是面对具体问题的那种初期改 革,而是触及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改革。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 战。这种挑战之严重、之深刻、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党的建设问题。

  例如,我们确立科学发展 观作为今后长期工作的指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些是现代化进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向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在前面阶段的发展中,我们党比较好地驾 驭了市场经济,在不长的时间里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总量,那么,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们就必须在保持经济总量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社会 发展的质量,更加关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个执政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再如,我们面 临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复杂国际局势。时代发展到今天,世界已经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变得愈加紧密而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问题,影响的很可能 不是局部,而是全球。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一例。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负责的大国,既要有担当责任的气度,又要应对国际大变局,制定 自己的长远战略和对策,在世界发展的汹涌大潮中应付自如。能不能在国际复杂环境中抓住机遇,抵御风险,发展自己,考验的正是我们党把握全局、处理国际事务 的能力。

  再如,这些年来,与经济发展相对应,大量社会矛盾堆积起来并表面化,各种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频仍。仅仅从去年到今年,我们 就经历了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这样的大事。如果算上瓮安事件、通钢事件等,更可以看出,群体性冲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一定 程度上呈上升趋势。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背后,固然有各种复杂原因,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广大民众不断扩大和变化的利益诉求,执 政党面对着一个如何以新的理念、新的态度、新的方式和新的体制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巩固和发展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

  还如,我 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8000万党员的巨大规模的政党。这样一个大党的执政地位,是任何其他组织都无法撼动的。但是,如何管好这样一个大党?如此巨量的 党员和党组织,是不是都在发挥作用?党是不是有足够的活力和凝聚力?党内有没有形成一种人人负责、使掌权者不敢懈怠的机制和氛围?这些问题,要靠党自己来 解决。解决得好,我们才可以说,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有了基本的前提。反之,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再大的政党,也有可能陷入困境,使党内离心力 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下降,甚至遇到危机。苏共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便是前车之鉴。这就更是一个直接的党的建设问题了。

  实践表明,我们 党领导的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向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大力推进 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建设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可以说,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进一 步推进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是全党的迫切意愿,也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意愿。


 要重视党内民主的整体推进

  推进党自身的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发展党内民主。

   大力发展党内民主,首先是由党的历史传统决定的。我们党是一个曾经以苏共为师的政党。苏共那套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为我们党通过民主革命取得政权、成为 一个在几亿人口大国执政的党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模式也曾为动员各种资源和力量、建立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过度集中的政治模式也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政治民主步履蹒跚,意识形态保守僵化等。当计划经济还 被我们当作唯一的社会主义原则来坚持的时候,这一模式的弊端似乎暴露得还不那么明显。但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们党终于确定的目标,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向 纵深发展时,对这一模式进行根本改革,就成了我们无法抗拒的选择。

  什么是改革?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政治领域的改革,本质上 是权力的重新调整。从这个角度讲,要改变执政权力过度集中的状况,改革的基本方向必然是民主,而且首先是党内民主。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已 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这一方向。近年来,我们党多次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什么是生命?有了它,党就生存,就发展;没有它,党就会慢慢僵化,失去活力。

   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也是由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近代以降,由于屡屡错过机遇,中国在发展中逐渐落到了西方国家的后面。急起直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当今中国发展应当探索什么样的道路?显然,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行的, 也不应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必须走非常规发展的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追赶现代化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或者更 准确地说,是执政党主导型的。

  发展道路的这种特殊性,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作为唯一的执政党,作为责无旁贷地领导着中 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党,我们党自身内部的民主状况如何?实事求是地说,尽管这些年来我们的党内民主有长足的进步,有许多令人鼓舞的探索和创新,尽管我们在发 展党内民主问题上不应妄自菲薄,但党内民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实际上是关系到党有没有领导民 主政治资格的大问题。可以这样说,在我国,执政党党内民主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民主的状况。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发达,社会民主便发达;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不够, 社会民主也不会太好;执政党的党内民主落后,社会民主肯定难以发展。要真心发展社会民主,首先必须花大力气发展党内民主。

  要推进党内 民主,明确党内民主的发展方向,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这些年党内民主发展的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估计。民主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在党内民主这个系统中,包 括了授权民主、决策民主、执行民主和民主监督等若干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缺一不可。在党内民主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全面推动各个环节民主的 探索和创新,才能保证党内民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民主制度的系统性。在实践中,要重视和讲求党内民主的整体推进。

  从 这个角度反思前些年对党内民主的探索,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党内民主的各个环节上,我们都有不少创新的尝试。如人们熟知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民主恳谈会、 全委会票决制、党务公开、巡视员制度、互联网监督等,这些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内民主新成果。认真总结这些成果,有助于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发展规律 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内民主发展到今天,如何使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党内民主发展的系统性不够,在一些环节 上改革滞后,造成旧的制度和创新成果之间、甚至创新成果与创新成果之间相互打架,往往使一些好的创新成果难以巩固,甚至出现某种后退。这种情况,向我们提 出了加快党内民主创新步伐的新要求。


  从系统推进的角度综观党内民主,可以这样说,在今天,选举环节的民主与其他环节的民主 相比,已经变得更为重要,成了党内民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些年来,我们在决策民主、执行民主和民主监督等方面都有非常大胆的探索,在授权民主环节上却进 展有限。一些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鼓励,还往往被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那种越俎代庖、千方百计维 护干部问题上个人说了算、少数人说了算状态的心理在作怪。以为只有这样,才算坚持了党的领导,才算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很显然,在“主”“仆”关系颠倒 的状态下搞民主,即使后面环节的民主花样再多,也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党内民主的空洞化。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干部的原则。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方向,要求我们把党的领导水平和党管干部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执政规律的水平。所以,欲坚持我们的原则,必先创新我们的体制;欲创新我们的 体制,必先变革我们的理念。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党内民主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要以党内民主促进带动社会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很重要的一个着眼点,是要让党内民主对社会民主起示范性作用,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这是我们党对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定位,反映了我们 党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民主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发展民主是大势所趋。但在实践中,也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国家,民主发展的结果却并不相 同,有时还完全相反。在有些国家,民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稳定、进步;在另一些国家,民主则导致了国家失控、社会混乱、经济倒退,以至民不聊生。其中的原 因,固然十分复杂,但公认的一点是,民主的发展是否有序。这往往和执政党、政府是否强有力地主导民主的进程有着直接的关系。民主发展有必然性,但民主发展 的进程又是可控的,关键是执政党在民主大潮面前能不能有所作为。

  执政党最重要的一个作为,就是发展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 执政党。中国民主的有序发展,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个领导,不是靠强制性的权力,而是靠率先垂范,靠自身先进品质的带动。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有保 障,社会民主才有希望;执政党内部不搞民主,便等于自动放弃了领导民主的资格,社会民主就无从谈起。这正是今天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在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关系上,需要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有人认为,提出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是因为我们看到,在前一阶段,以村民自治为标志 的基层民主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贿选、家族、宗教和黑恶势力控制等消极现象在村民自治中大量出现,说明先在农村发展民主的思路是错误的,应该把顺序倒 过来,在一部分先进的群体中先发展民主,即党内民主。这样的理解,看似有些道理,实际上大谬不然。判断应不应该发展民主,决定性的因素不是人们的素质,而 是人们的利益。利益孕育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当家作主的意识。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人们对利益的正当追求释放出来,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那 么,维护利益的意识、参与政治的意识、做主的意识等都必然会随之增强。可以说,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民主诉求的扩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只影响民主水平的高 低。在农村,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的参与意识之所以空前高涨,村委会直选之所以竞争激烈,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强调以党内民主促进和带 动社会民主,绝不是要让社会民主停一停、等一等,更不意味着我们有权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随意给势不可挡的民主大潮拉急刹车。恰恰相反,面对社会民主 的迅速发展,执政党应当跟上时代潮流,担起引导的责任。我们必须有发展民主的紧迫感。事实是,在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的大背景下,在某些方面,社会民主已 经走到了党内民主的前面。领导着民主政治的党如果不加速发展党内民主,就会在改革中显得滞后,落后于普通民众和广大党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在民主潮流面 前,执政党必须有所作为。既然选定了推动民主有序发展这条道路,那么,我们党就有责任为公众提供这个“序”。这样的序,只有在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实践 中,才能不断获得。这里面,既包括我们党在发展党内民主过程中获得的认识、积累的经验、确立的原则,也包括我们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而产生的成果。党内民主对 社会民主起示范性作用,以党内民主促进和带动社会民主,都应当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的改革,在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已经不再是面对具体问题的那种初期改革,而是触及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改革。各种深层次的 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之严重、之深刻、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在所有这些问题 中,处在核心地位的是党的建设问题



  阅读:469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