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党的基层工作创新应着眼于哪些问题
作者王长江              日期:2013-03-05               阅读:4919 次

   编者按:4月3日至5日,由中共中央 党校党建部主办、中共遵义市委承办的党的基层工作创新理论研讨会在遵义召开。会上,来自全国党校系统的专家对遵义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经验进行了研 讨,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创新,如何适应执政规律,如何顺应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问题。本报选登的王长江、周为民 两位作者的文章,就是根据他们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遵义市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结合调研和思考,我想谈几个问题。

  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启迪意义

   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有一个关键主题词,那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于这个概念,过去党的建设也有研究。但 是,很长时间里,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停留在工作性的研究上。因此大家一说党的建设,无非是党的建设怎么搞,想起来的就是三大建设、四大建设、五大建设。几 大建设固然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重要到我们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对这几大建设进行部署。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那只是研究工作而已, 只是一种工作性质的研究。工作性质的研究不能代替理论的研究,因为工作性研究只是部署性的研究,是事务性、操作性的研究。而理论研究本身,应当提升到更高 的层次,那就是对规律的研究。所以这次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词,什么叫科学化?科学化就是要把它当作科学来研究。那科 学是什么?科学就是研究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一句话对于党的建设尤其重要。因为整个人类政治活动有它的必然性,有它的客观规律性。从 这样一个角度去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将党的建设重新反思,经过反思提升到规律的角度加以认识。

  服务型党组织是一个 什么样的概念?说穿了,实际上还是一个党组织功能定位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党组织也有功能定位,一说党组织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实际上,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你没有办法把服务和真正的服务联系起来,因为计划经济所设计的就是党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党包揽一切。这种情况下,一旦执政,就很容易 把自己的服务行为变成行政化、管理化这样一种职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的本意是为人民服务,但是服务的结果不是离老百姓越来越近,而是离老百姓越来越 远。极端的例子就是苏共为人民“服务”了74年,最后被赶下台。为什么呢?不是这些党不想为人民服务,而是没有把握住服务的规律,没有把握住政党到底是干 什么的,政党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

  今天,重新认识政党的定位,重新赋予政党功能的新内涵,是我们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去深 化研究的基本方向。从这个角度看,遵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无论是在政党的功能定位上,还是在功能发挥上,以及为人民服务、密切 党群关系、发展经济等方面,都找到了非常好的连接点。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并由这个问题深挖下去,对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确具有很大的启迪意 义。



  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范例

   我们现在正在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的诸多活动之一,在这之前还有先进性教育等等。所有这些活动,体现出中央对党的 建设忧心忡忡,用心良苦。为什么呢?因为中央已经清醒认识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础动摇了,基础不稳固了,这个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危险。所以我们说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很强的危机感。但是,究竟怎么把这个基础打牢?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是也不可忽视出现了一些走过场的现象。在不少地方,确确实实是在 认认真真走过场。原因有两条:一条是主观上可能确实认识不到位,觉得搞这个到底有多大用处,到底能取得多大实效?由于主观上不重视,所以就应付。客观上也 有一条,这样的活动,当然是应该、必要的,但是就下面的工作量来说,实际上难以应付。在难以应付的情况下,它只能是摆摆架子、走走过场。

   因此,可以说,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它不再要求我们总是去创新研究一些具体活动,而是要求我们研究如何把党的基层建设需要解决的 问题有机地串连在一起,为推动整个党的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这样说,一个基层党组织在自己的探索当中,朝着 这个方向探索,往往是成功的;而没有朝这个方向探索,往往是雨过地皮湿,时兴一阵,以后可能就不时兴了。我们调研过很多地方。到一个地方,问这个地方有什 么党的建设创新,有时他们说得天花乱坠,非常好。过了两年,你再去问他,他又一套东西出来了,然后你问,上次那个你们还在弄吗?他说弄倒还在弄,反正现在 重点转到这个方向来了。你瞧,我们的工作重心还没转移呢,它已经转移了。为什么?不是没有明确的目的,而是没有把这些东西连接起来,连接到基层党组织的功 能定位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最后只能变成一次一次的活动,乃至一次一次的“作秀”。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遵义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就 会发现,它的着力点不在于搞一次活动,也不在于一次活动接着一次活动,而在于始终在思考如何把党组织,还有广大党员,党的基层干部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履 行哪些职责,通过一个有机的机制联系起来。有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就能够应付自如。遵义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当做这样一件事情,上面无论提什么样的要 求,都能从这件事情中体现出来。因此,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范例,值得深入研究。

  服务型党组织促使我们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为什么基层党的建设有这么多的探索研究?实际上是我们党面临挑战、面临考验的一种积极应对。大家仔细想一想,一个党面临挑战、考验,难道是说这个党的每 一部分都直接去面对吗?不是的。我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皮球摆在那儿,你把它一脚踢到墙上去,会发生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皮球穿墙而过,那就叫经受住了 考验。第二种情况是皮球弹了回来,说明考验比较严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踢上去之后皮球破了,经受不住考验。我们说经受住了考验,是说这个皮球的每一个部分 都和墙体有接触?不是的。直接接受考验的只是其中直接和墙体接触的一部分,这部分和墙体接触,它就会出现弹过来、或者穿墙而过、或者破了这种现象。对一个 党来说同样如此。并不是党的每一个部分都直接面临这种挑战和考验,而直接面对这种挑战和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地方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党员。

  因此,遵义这种尝试本身就是对挑战、考验的一种积极回应,这种尝试值得我们充分肯定、鼓励、引导和嘉许。我们看到,遵义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正是千千万万探索当中的一种尝试。而且这个尝试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它包含了大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

   比如说我们总在讲党组织的覆盖面,现在一提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就提覆盖面。但是,遵义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解决的是观念的问题,这就有一个观念和 覆盖面之间是什么关系的问题,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说穿了,如果观念没有转变,如果我们还是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 “管”的理念管理社会,那么你覆盖 面再大,实际上解决的只是怎么管住大家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重要的不是简单地扩大覆盖面,覆盖面只是作为方向,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转变。服务型党 组织建设应该说把这种观念转到了服务上,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观念的转变。

  再比如说,党的基层建设,在农村如何和新农村建 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两者之间没有衔接,所谓党的基层建设只是在人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还非要说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到底有没有?哪些指标达到没达 到?这不是找麻烦吗?这不是“两张皮”吗?这里边就有一个如何把两者有机衔接在一起的问题。我们又可以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里边看到,他们的确在想着各种各 样的办法把两者有机揉合在一起,把它揉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两张皮”,这一点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又比如说如何把基层党的建设 和村民自治,和民主建设连在一起?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已经解决了,而且许多地方往往还存在矛盾。因为一说到加强党的建设,似乎就是别乱来,你乱搞村民自治, 就该实行收权。是那么回事吗?如果从道理上,肯定不能这么说,但是有些地方,在实际做法当中就是这样在做。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把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 依我看,遵义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际上就是千方百计地把二者揉在一起。基层党的工作加强,不是对村民自治的削弱,而是对村民自治的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的加强,不是削弱了老百姓的民主,而是增强了党内民主,增强了人民民主;不但增强了,而且在有序发展民主方面迈出了正确的步伐。

  遵义 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一开始推广这项工作的时候是要求大家去做,结果没要求多久,大家主动要求来做。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工作的动力不是来自上面,而是来 源于老百姓;不是来自于强加给他的政治任务,而是来自于他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感受。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说,这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党如何引领农村的发 展,引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民主的发展。



  阅读:491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