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
作者王长江              日期:2013-03-05               阅读:4699 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这个根本的政治现实,是我们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出发点。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出发点,改革不可能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这个根本的政治现实,是我们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出发点。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出发 点,改革不可能成功。由此而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两条最基本的原则:首先,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政府,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 变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则是执政党自身的改革。其次,党的自身改革旨在改善党的领导和执政,使党的领导和执政科学化,而不是取消党的领导。所以,从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角度来考察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从执政党的角度讲,就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一枚金币的两面。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的确是探讨中国政治 体制改革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

  到底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简单地等同于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至少应该从以下若干方面,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这一概念。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

   党的执政能力,顾名思义,主体是党。但是实际上,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党是由许多个人志愿结合而成的政治组织,而执政党是通过 向国家输送政治骨干和管理精英掌握权力的党。因此,执政党这个总的主体至少由党的干部、党员和党的组织三个具体主体组成。党的执政能力体现为政治动员力、 行政执行力、资源整合力和社会控制力。

  首先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对执政党来说,各级领导干部是构成党的整体的要素之一,是 党所执掌之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派出自己的骨干直接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是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的特征。党的执政能力,要通过这些骨干个人 的能力来体现。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应该考察的是党的执政骨干即各级领导干部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能力。离开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 就无从谈起;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党的十七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其次是广大党员的整合能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固然重要,却不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全部。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 往往不但要看执政者运用权力来为人民做事的本领如何,更多的是看身边党员的本领如何,而且往往通过党员的所作所为来评价整个执政党。因此,不直接掌握国家 权力的广大党员的能力,同样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 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的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就党员队伍的状况来讲,无论在党员的素质方面,还是在党员队 伍的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再次是党的组织整体的执政能力。组织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党的整体的执政能力并非各级 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配备到重要岗位上去的干部,个体素质都很强,一旦组成一个班子,总是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但影响执政的效果,而且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其中当然有个人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制度因素在起作用。就像邓小平 所说的,制度好,好人能做好事;制度不好,好人无法做好事,坏人横行。由此而论,把党的整体作为执政能力的主体来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和对党内个体的执政能力 的研究相比,角度是不同的。它要研究的是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如何配置、如何组合更有机、更科学、更有效的问题。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党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的建设。

  (二)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容

  从不同的主体看执政能力,其内容和侧重面也就有所不 同。就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执政能力意味着对全局的驾驭和把握,意味着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高超水平。正是领导干部在使用权力过程中 出现的种种不适应和问题,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严重损害着党的形象。针对这些问题,十六大报告特别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作了集 中论述,专门列举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具备的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 力,对加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就党的整体而言,执政能力是和党的根本任务相联系的。我们党 担负着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能不能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上。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等等。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五种能力,集中反映了对党的整体的要求。

  因此,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应当从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角度来了解和把握。根据上述内涵,我们可以给党的执政能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政党通过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个定义有两个基点。首先,执政能力讲的是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的能力。其次,执政能力的高低,应当体现在是否推动、多大程度上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上。这 两个基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讲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和运用,而不讲是否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执政能力就变成了专制力,不但与民主政治的走向相背离,而且最 终会损害执政能力;离开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和运用来谈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则又超出了执政能力的范畴,变成了领导能力问题。

  站在 这两个基点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结合当前实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作了阐释:“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 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 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需要指出,这个阐释,实际上讲的是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全面发挥时所体现的特点,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党的执政能力的定义。它既全面概括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也明确了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基本取向。

  (三)考察党的执政能力的其他视角

  正因为党的执政能力内涵丰富,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察就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除了上述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视角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视角进行观察。

   例如政党功能的视角。无论什么类型的政党,都有相类似的基本功能。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在政党能不能在执政过程中履行这些功能上。由此而论,根 据人们对政党基本功能的区分,党的执政能力可以分成利益表达的能力、利益综合的能力、政治整合的能力、政治动员的能力,等等。所谓利益表达能力,即把所代 表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愿望、要求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所谓利益综合能力,即把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科学地转变成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的能力。所谓政治整合能力,即把社会精英接纳到党内来,使党成为社会各阶层、集团中最优秀分子的代表,成为给社会公共治理提供人才的可靠资源库的能力。所 谓政治动员能力,即通过宣传、教育把科学的民主政治理念提供给公众,促进他们公民意识的成熟,引导他们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当然,根据对政党功能的 不同分类,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种执政能力。这里不再展开。

  又如政府运作的视角。既然执政能力讲的不是一般的能力,而是执政党通过控制政权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那么很显然,执政能力体现在政党运用权力的过程之中。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府的运作由政党来实现。所以,政府运作的科学与否,反映的实质上是执政党能力的强弱。

  按照这一思路,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包括巩固权力的能力。获得权力是政党执政的前提。但是,政党并不是在获得权力后就一劳永逸了。相反,在民主政治条件下,要求政党有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从人民那里获得持续支持的能力,以便继续执政、长期执政。这就是巩固权力的能力。

  其次,党的执政能力包括运用权力的能力。运用权力是执政的关键环节。权力运作有它自己的目标和规则。政党执政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体现在政党对这些目标和规则的把握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的就是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深刻认识。

   再次,党的执政能力还包括防止权力腐蚀的能力。执政党有了权力,无疑是有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极好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了被权力腐蚀的危险。这种危 险对任何政党都是存在的。因此,获得了执政地位的政党,必须对国家权力有科学的认识,并设法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以使公共权力在最大限度地推动国家和社 会发展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的可能性。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两个基本结论。首先,只有全面理解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对“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 根本建设”这一论断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在党的执政能力的若干要素和相互关系中,党进行领导和执政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 性。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是否合理,党的体制机制是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功能的实现程度。体制和机制缺 乏科学性,党的执政能力就体现不出来,就会妨碍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执政效率,引发执政活动中不必要的扯皮和摩擦,从而加大执政的成本。因此,改革和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

  (执笔:王长江)



  阅读:469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