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作者青连斌              日期:2013-03-20               阅读:1256 次

 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其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孔德早年曾做过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私人秘书,后来,两人因思想分歧终于分手。不曾料到的是,分手竟成为孔德学术生涯的转折点,从此,孔德开始致力于建构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创立了社会学这一重要学科,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即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

  社会秩序论

  孔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发生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他一生经历了七个政权,目睹了无数的暴乱、骚动和人民起义,在50多年中法兰西几乎处于不停的动乱之中,相对稳定的时期少而短暂。那么,法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孔德一生都在寻求走出混乱而建立秩序的途径。他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社会,把他所创立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研究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后者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由此,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孔德非常欣赏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它们对维持社会稳定所做出的贡献。他给自己确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现这种稳定性的根源。

  首先,孔德认为,对基本信仰和看法的一致是社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基础。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神学的思维方式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宗教信仰能够激励个人为实现超个人利益的目标而遵守纪律,有助于培育那种把个人联系起来的感情关系。宗教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促使个人自发地服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

  其次,人是由社会环境所塑造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建立在眷恋之情和互相同情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的结合体。他认为,家庭的作用就在于构成个人与人类之间的中介,在于以利他主义精神教育儿童,帮助他们克服利己主义本能。家庭在微观上提供了统治、服从和合作的经验,培养利他主义道德情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夫妻关系则使某种最有力的自然本能服从于社会常规和道德准则。因此,孔德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的细胞,作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再次,社会秩序也有赖于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活动中是相互依赖的,从而必须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则出现了新的社会联系,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但是,高度发达的劳动分工也有危险性,因为劳动分工会助长个人主义的发展,而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则会损害社会团结。劳动分工本身是不能使社会达到高度整合的,这就必须发挥国家的职能。国家作为社会秩序的监护者,发挥着统一经济、政治和道德活动的职能,其中道德职能是最重要的。

  社会变迁论

  在社会动力学中,孔德从总体上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他的总目标,就是“尽可能从它的主要方面精确解释人类发展这一宏观现象,也就是发现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经过了哪些必然的环节,发现人类如何从一群与类人猿差不多的动物,逐渐发展到欧洲文明的现阶段”。他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同时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前者表现为人类理智和道德感的进步,后者则表现为社会体制的进步。

  孔德沿用了圣西门的社会发展三阶段学说,根据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类型,将人类在精神方面的进步划分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征等三个阶段。

  神学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从古代到中世纪(1300年以前),人们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它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拜物教时期,人们认为生命属于外部世界,将外部事物敬奉为神。在多神教时期,从外部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虚假存在物,取代了具体事物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在一神教时期,对一个最高存在的信仰又取代了多神教,宗教成为统一社会的力量,社会有了稳定的构成。中世纪的天主教使一神教发展到了顶峰。

  形而上学阶段是从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的一个过渡时期,时间大约从1300年到1800年。在这一阶段,神学信仰遭到了否定,抽象的“实体”取代了神的至上地位,人们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世界观。

  实证阶段的特征是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最根本来源,人们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合理地分析经验资料,最终将使人类发现规律。在以往时代,人们就曾把一些简单的现象看作是受制于自然规律的作用,他们试图认识自然规律,以达到驾驭自然的目的。尽管人们当时还不能真正理解自然规律的实质,但他们的不懈努力促进了科学的形成。因此,实证阶段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人类知识发展的诸阶段相适应,社会物质方面的进步也分为三个时期: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同神学阶段相对应的是军事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是围绕军事生活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神学信仰的帮助,使人们盲目地服从军事首领,军事组织就无法建立和巩固。同形而上学阶段相对应的是过渡时期,防御性的军事组织代替了进攻性的军事组织,军事组织越来越依附于工业组织。在形而上学精神的激励下,革命运动盛行,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之中。同实证阶段相对应的是工业时期,社会要求得到统一与和谐的发展,公正与和平成为时代生活的基本要求,人们的注意力从剥削其他社会(其他国家或地区)转变为开发大自然。孔德认为,在神学阶段,最主要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在形而上学阶段,民族国家成为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实证阶段的到来,一种包括全人类在内的社会秩序将取代民族主义。

  孔德认为,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绝不意味着同传统决裂。事实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人类知识的三种形式,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的知识占主导地位而已。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必然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但人口、哲学等因素也能加速或延缓这种转变的进程。孔德严厉谴责那些要改造社会的人,认为这些人既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基本规律,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从前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作出的宝贵贡献。

  自从孔德创立社会学,就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后来的社会学家尽管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不同,但都没有超过这两大主题。当然,他的社会学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有些观点因不能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作出恰当的解释而不被后人所接受,有些观点则被后来者加以完善和发展。

   (本文原发表于2006年1月2日的《学习时报》)

 

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125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