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立区 推动绿色发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平谷区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和区位优势,牵头推进与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共创跨省市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筑牢生态屏障,保护首都生态安全。坚持规划引领,生态立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顶层设计 |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治理 |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完善城市群治理,要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环境优化,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共同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要统筹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城市间、产业间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要着力提升城市群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要促进城市群全面对外开放,建设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性的国际城市。[关键词] 城市化; |
雄安: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 |
[摘要] 创新决定着雄安新区的前途和命运,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雄安新区的内在要求和最终归属。雄安新区要从外引和内生两种途径来培育发展创新基因,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要优化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及信息等创新要素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合状态,构建以“一核、三城、三带”为基本框架的京津雄创新三角区,推动形成京津冀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关键词] 雄安新区;创新型城市;创新要素;空间治理 |
点睛都市圈 搞活城市群 |
[摘要]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础,没有都市圈的发展,城市群也很难真正建设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建设城市群,也要重视都市圈。京津冀要实现新的更高质量发展,应该将都市圈战略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关键词] 都市圈;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 D616;C912.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 |
高质量发展的减量疏解与增量承接 |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硬道理。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做好减量发展的文章,北京要处理好减量与增量的辩证关系。城市核心区要以减量疏解高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发展新区要以增量承接高质量做强首都经济,以增减互动谱写首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关键词] 首都功能;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增减互动[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水润京华惠民生 |
潘安君(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奋力谱写首都治水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就治水管水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 |
关键子落 满盘皆活 |
[摘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破解京津冀区域发展难题,在充分考虑中国制度优长和后发优势的前提下,高瞻远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核两翼”战略设想。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充分展示了规划设计理念、资源配置体制和区域协同机制上的卓越创新。“一核两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领域的生动写照,为世界城市群建设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一核两翼”战略设想和生动实践,必将为推动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打造腾飞的舞台。 |
北京创新能力研究 |
[摘要]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将北京与国内主要创新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寻其优势与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3个层面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将北京与国内其他9个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创新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中图分类号] D616;G3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以新发展理念破解“大城市病” |
2015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讲话中强调,要“下大力气治理‘大城市病’”。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凭借科学领导和科学规划,闯出了一条区内疏密有致、城市运行高效、创新特色鲜明的新路。市委书记蔡奇到 |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难点问题 |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妥善解决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居民生活工作的影响,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协调好京津冀三地的利益关系,使各方的利益诉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和改善;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居民和非政府组织不同主体的作用,促进河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经济增长极,不断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增强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功能 |
[摘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应该成为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建设,特别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要确定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形成体现城市副中心特色的高质量创新集群,推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服务业,吸引创新型企业形成新的创新集群,加速形成科技服务集聚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强化城市副中心支撑体系建设。
[关键词] 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 |
首都核心区发展的五个维度 |
[摘要]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的“心脏”地区,提高核心区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发展理念是提高我国发展质量的根本指针。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核心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上促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努力开创首都核心区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新总规;高质量发展
|
怎样筹建雄安大学 |
[摘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雄安大学”。组建雄安大学,对于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在定位上,雄安大学是一所以研究生培养为起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实行部省共建体制,设置“高精尖”的学科体系;在办学体制机制上,应探索建立新型治理结构,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面向全球选聘校长、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突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化办学等特色,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 |
京津冀都市圈及其历史使命 |
[摘要] 都市圈是国际化的趋势,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我国都市圈处在规划兴起之中,反映了城市化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都市圈兴起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在于首都功能的定位与非首都功能的摆放。京津冀都市圈将在国际、国家、区域和北京市四个层面承担重要的使命,并在不同领域产生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关键词] 城市化;都市圈;京津冀;历史使命[中图分类号] D61 |
雄安新区的四个核心特征 |
[摘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将雄安新区本世纪中叶的建设目标明确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极具深意,这是将新区建设与中国乃至世界前途命运紧密关联,进而展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愿景的重要表述。要求在新区规划建设的质量、标准、特色、模式上,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引领全球治理、树立生态文明典范、领内陆开放风气之先,上述四个特征共同构成“典范城市”的核心关键词。[关键词] 典范城市;人类发展史;核心特征;雄安质量 |
从副中心控规看规划创新 |
[摘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示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率先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在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系列规划中,不断探索创新规划理念、建设模式和治理方式,积极构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推动实现城市副中心和通州区跨越式发展,打造新时代的精品城市。[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控 |
“富脑袋”才能“富口袋” |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群众短期内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内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视野下,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研究如何加强河北贫困地区就业扶贫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坚持就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 |
发挥北京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京津冀地区要打造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更应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当前,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北京,津冀两地创新要素集聚度相对偏低,北京对津冀的创新辐射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分析京津冀三地的创新能力,探索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推动北京带动津冀两地实现协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
冬奥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
2016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要把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下大气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交通、环境、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为全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起到引领作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 |
京津冀污染防治与低碳发展 |
2018年11月12 —14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局地污染积累及周边区域污染传输共同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2018年11月24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黄色预警措施于当日12时启动实施。针对京津冀严重污染等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提出,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低碳发展。2017年2月23—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强调对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要综合施策。2018年5月18—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
打通京津冀的交通经络 |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本前提。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按照国家对交通一体化在协同发展里要做“主骨架、先行官、试验田”的要求,北京市携手天津市、河北省抓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地实施,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路网互联互通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京津冀如何增强联系度、提升均衡度、加深融合度,是下一步区域发展的重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 |
怎样认识雄安新区 |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深刻理解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把握其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对于社会各界深刻领会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目的,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共同推进雄安新区高质量规划建设,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 |
如何实现“人—产—城”的共生共轭 |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何建设”“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必须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前提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会议提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通州之后,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生根”于通州,如何与周边区域环境相协调,实现北京 |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军民融合 |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要求,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强军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发展现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河北省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总量持续扩大,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
首都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 |
城市功能变迁与产业演替密切相关,中国特大城市的功能转型均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的深度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城市产业布局演变历经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外围产业集聚区规模迅速扩大,以1992年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之后,城市产业空间的大规模开发时期基本结束,代之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选择性”更新优化功能布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促进了城市整体功能转型,产业空间分异也急剧推升了城市发展成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在第二阶段转型发展 |
京津冀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
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分割是三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障碍,而当下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战略成为文化软实力突破瓶颈的绝佳契机。在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考虑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指标,并以此为视角探索协同发展的合理路径,提升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释放文化协同发展的正向效应,以实现三地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升,在区域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区域分割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瓶颈 |
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探索 |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历史性转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使得文旅融合成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和载体。旅游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均被列为幸福产业,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京津冀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相似性,也呈现出不同特色,让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平台“活起来”,成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京津冀在机构融合的背景下应探索产业、市场、产品、公共服务等多元融合的协同发展路径。 |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该地区存在大面积雾霾频现、资源环境超载严重、生态恶化等诸多难啃的硬骨头。针对京津冀环境污染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 |
新型首都城市群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十三五”期间,必须注重并充分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据此,京津冀区域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与一般城市群的异同一般来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与扩散作用。根据缪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