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基于全员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初探
作者任世雄              日期:2013-09-26               阅读:730 次

理学院  王陶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导师制的起源及基于全员育人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通过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果统计,分析了我校学生对本科生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以及新生对导师在指导内容、实施时间、沟通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基于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了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两点思考,即强化大学生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导师的角色由“教育型”向“引导型”转变的重要性。对本科生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功能进行细化分析,论述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大学生一年级“导学”、二年级“导业”、三年级“导能”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全员育人;问卷调查

 

一、 导师制的起源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的概念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由英国教育学家早在十四世纪就提出的,是牛津大学引以为骄傲的标志之一。十七世纪时,导师制已经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使用[1, 2],其实质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导师制的广泛采用为牛津大学带来了特殊的荣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形成,牛津、剑桥等国际一流高校进一步将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应用于本科生的培养。在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为所有的新生选配导师,这些选拔出来的导师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学校同时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

在我国,首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是在1937年,来自英国的学者Michael Lindsay受聘为燕京大学导师,他借鉴了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将其应用于燕京大学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探索本科生教育中大学生素质教育及目标性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际一流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相继采用[3, 4]。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国外已实行多年,但从我国高校全员育人这一核心诉求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基于全员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十分必要。

二、 基于全员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内涵

全员育人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全体教职工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育人体系。它是高校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只有当高校的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价值,达到全员力量的充分整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全员育人”这一核心诉求[5]

基于全员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作为高校全员育人主体的导师对本科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以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健康地成长[6]。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在本科生的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更好地适应了我国全员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我国高校进行全员育人的迫切需求。

三、 学生对“导师制”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刚走进大学校园的11级新生大都是90后,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了深入了解刚入校的新生对我校导师制的认知情况,分析低年级学生对导师制的期望效果,我们在学生中开展调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

()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11级应用化学专业的105名新生。

2. 调查方法:

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结合访谈和信息反馈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问卷共有12个问题,其中涉及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指导内容、实施时间、沟通方式等方面内容。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9%。统计时间为2011年11月。

(二) 调查结果分析

表1为问卷调查中11级新生对我校导师制的了解、实施时间、指导内容、沟通方式的统计表。

表1 问卷调查中新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指导内容、实施时间、沟通方式(%)的统计表

题号

选项

比率/%

5

(了解程度)

了解

不了解

21

79

6

(必要性)

有必要

没有必要

93

7

8

(实施时间)

大一

大二

大三

33.3

33.3

33.3

9

(指导学生数量)

1-10人

10-20人

95

5

11

(沟通方式)

面谈

网络

电话

87

9

4

12

(指导内容)

学业规划

职业发展

日常生活

情感问题

45

49

5

1

 

在回收的104份调查问卷中,有93%认为我校导师制的实行对本科生来说是有必要的,而只有7位学生觉得导师制的开展没有任何必要。7名学生中有3名的毕业意向是就业,经过访谈了解到,这3位学生觉得导师制的实行只是对即将有考研或出国打算的学生起到帮助,对存在就业意向的自己不会有所帮助,没有认识到导师会在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对导师制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导师制的实施时间上,选择在大一、大二、大三开始实行导师制的学生人数比重相当,均为33.3%,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在每个学年都需要导师的指导,无论是在大一专业课的学习上、大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上还是大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足见导师制的实行对本科生的培养和引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确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的合理的学生人数时,以导师制实施最成功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经验来看,一位导师指导6-12名学生效果最好。从我校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来看,选择每位导师指导1-10名学生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95%,只有很少数的学生认为每位导师指导10-20个学生效果会更好。在与导师的沟通方式上,87%的学生希望与老师进行面谈,少数学生希望与老师通过网络的方式沟通,只有4%的学生表示会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

在指导内容方面,分别有45%和49%的学生希望能在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得到指导,有5%希望得到日常生活的指导,由此可见,低年级本科生更加渴望得到导师在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比较关注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调查显示,有个别新生存在感情困惑,在情感方面需要导师的帮助。

四、 完善本科生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两点思考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级阶段,导师制在我校的发展还缺少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认识,如何根据我校及学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地推行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能力、学习素质进行全面的指导,仍是有待思考的问题。

(一) 强化大学生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的主动性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对我校导师制的了解甚微,仅有21%的低年级学生听说过我校的导师制(表1)。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是实行教育的主体,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所以导师制的前期宣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对导师制进行宣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与导师沟通,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全员育人效果。

(二) 导师的角色由“教育型”向“引导型”转变

导师角色由教育型向引导型方向转变,也是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选择导师对自己学业及职业规划方面进行的“引导”的学生所占比例为94%(表1)。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师,需要严谨治学,传授学生专业课程,重在传授。另一方面,作为导师,还要经常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信息,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或科技类项目。由此可见,导师的角色有所转变,由传统的“教育型”向“引导型”发生了转变,这两个角色所从事的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教书育人。对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就会权衡轻重,找准角色,育人为先。

五、 本科生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功能分析

(一) 大一“导学”——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校课程设置提出合理的选课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导师在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中,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传授知识,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好专业基础。

(二) 大二“导业”——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在校第二学年,导师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社会,全面掌握现代职业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促使学生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指导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建立一个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的实践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后续教育,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掌握就业知识,提高就业能力,获得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导师制作为新兴的高校全员育人的有效教育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1. 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指导

每个受教育的学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导师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掌握好学生间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不多,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受教育对象的全程化指导

导师制的教育模式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程关怀,关心他们生活、学习、情感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实行导师制,导师将会对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动态的全程指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及时引导他们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加契合学生特质,将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3. 全员育人的专业化指导

导师制是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形式,参与导师制的教师都是讲授各类课程的专业教师,有着很强的专业背景,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上可以进行专业化指导。导师们知学生所长,导学生所专,将学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融合,培养学生们爱专业、知专业的专业品质, 将人才发展与职业需求相匹配。

(三) 大三“导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校第三学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大学生科技项目的申请,开展科研活动,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科技项目的实施地方都是实验室或其他实践场所,学生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办法,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正目标,也正是将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全面体现。

2.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利用高校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促进导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以科研为纽带,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大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外在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从开题、实践、结题到成果汇报的整个过程,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想法的创新,成果的表达等等很多素质锻炼的环节,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结语

任何一项制度从形成到完善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作为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导师制已经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导师们潜移默化地引领低年级本科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活动,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适应了我国高校对目标性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肯定了全员育人的导师主体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丽芳,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略述[J]. 交通高教研究, 2004(1): 26-30.

[2]  杜智萍, 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 2006(6): 85-88.

[3]  杜祥锋, 何亚平.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导师制[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6): 95-97.

[4]  县  祥, 王  雪.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23): 54-56.

[5]  张明菊, 范天森. 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1): 68-70.

[6]  刘玉斌, 李川勇, 付  洪, 许京军, 本科生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宿舍导师制度的构建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8): 75-78.

 

 

Research on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All-around Education

AbstractThe origin and content of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described first in the paper; Student understanding, tutorial contents, starting time, and contact methods a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reshmen;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role difference for tutors in cultivation are analyzed afterwards. The function of tutorial system was discussed finally based on each grade which is study tutor, job tutor, and ability tutor separately.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s; all-around cultiv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ing

 



  阅读:73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