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探讨 |
作者:任世雄 日期:2013-09-26 阅读:713 次 |
(史晓健 北京化工大学 100029) 摘要:在当今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一直都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同的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思想特征、心理特征和能力特征却是大致相同的,它值得每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去研究和归纳,然后再用于指导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 管理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来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叫贫困生,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如果没有外来资助,单靠家庭支付,考上大学但不能入学或已经入学而无力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学生。 贫困生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来自农村、边远贫困山区的学生家庭收入更低;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轨时期,有部分城镇职工下岗,许多家庭在一个时期内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或收入急剧下降,整个家庭生活都存在困难;三是学生家庭有特殊情况,有的学生兄弟姐妹多,并且大多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上学,家庭负担过重;有的学生双亲不全或父母双亡,无固定的生活来源,靠亲朋的周济度日;有的学生家里常年有病人需要医治等;四是由于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一些本来家境就窘迫的学生更加重了贫困的程度,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贫困生[1]。 由此可见,产生贫困学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而且这些产生贫困生的原因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的,贫困学生作为最直接也是最无辜的受害者,理应得到我们每一名辅导员的大力帮助。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一般同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拥有比较复杂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他们的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只有全面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才能使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更加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寻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 按照贫困生的性格特征入手,贫困生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自强型: 自强型的贫困生有奋发图强的心理,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处境,勇敢地面对贫困,他们“穷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一方面想方设法参加勤工助学,不怕苦、不怕累;另一方面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争取更多的奖学金,并且还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 2. 自尊型 很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尊心。自尊是个人对自身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动。一方面,人通过与尊严适应的道德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另一方面,在他人尊重这种个人尊严的同时,有相应的权利和可能向其他人提出严格的要求,否则,个人的尊严就会变成自负,不能听取他人的批评,妨碍个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结果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处处争强好胜,出于自我保护,对涉及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映。不过这种自尊的人往往很脆弱,一旦受到刺激,保护壳就出现裂缝,就容易走向自卑的一端。 3. 自卑型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有时也许是一个人没有自信心的表现。由于经济拮据,大多数贫困生在外表上来看他们的穿着朴素,但在有钱的学生来看却是过时的、土气的;贫困生吃的、用的也很节俭,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则出手大方,穿着时髦,吃的是美味佳肴,特别是现在的高校也存在“攀比风”、“拜金主义”,手机、电脑越来越普遍,这些使贫困生很自然地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4. 孤僻型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家境清贫的学生因无法支付与同学一起游玩、聚会、交往等开支,只好在各项活动中悄然隐退而每每自惭形秽,终日忧郁寡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封闭、单一、时刻背着压力的生活使他们的身心极大地受损,不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环境。 5. 忧虑、紧张型 由于贫困生家境总是不太理想,有许多情况都会使他们忧虑和紧张。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比如承担更多的家务,要负责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等。很多贫困生也从小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困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而这样一种情绪就会使他们受到物资和精神的双重负担。 6. 多疑型 贫困生由于心理负荷较重、经济地位较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最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因此有时特别多心。其他同学说话没注意就伤了其自尊心,其实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贫困生内心设防很多,经常疑心其他同学说其吝啬、老土等,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同时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有的甚至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嫉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贫困生有更多的思想包袱,多疑并且胆小怕事。 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在深入了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特征以后,我们就要有的放矢的做好每一名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充分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在物质脱困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起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作为资助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认定方式,才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总的来说,我认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上要始终贯彻“严格履行政策,灵活把握标准,坚持学生参与,定期了解情况”的四个基本原则。 1.严格履行政策 正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性,从国家到学校都建立起健全的体系来保证其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的每项步骤和考核标准都能够做到有据可循。作为辅导员,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政策,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帮助每一名困难学生享受到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悉心关怀。 2.灵活把握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是以家庭经济收入来衡量的,但是在实际工作我们会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粹的以家庭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标准是不太完善的,比如东部消费水平要比西部消费水平高,相同的收入可能就会造成家庭困难程度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广泛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并通过深度谈话、班级摸底等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困难程度,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生灵活把握各项认定标准,最大程度上消除客观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 3.坚持学生参与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在大范围内开展认定工作,以免对困难学生的心理造成创伤,但是我们在认定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学生参与的原则。因为只有他们身边的同学能够客观全面的了解到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这对认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工作的保密性,给参与民主评议同学强调认定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将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泄露,以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生活困难。 4.定期了解情况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时刻关注所有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使得他们本来就困难的境遇雪上加霜,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诸如粮食收成等原因就很可能导致他们困难程度加大,所以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都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家庭是否有变故发生,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 在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特征以后,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就尤为重要。作为辅导员,我们的责任在于不仅给贫困生以物质资助,而且还要给予其精神上的精心指导,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都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所以我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包含物资帮扶和心理疏导两个部分。 物质帮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严格按照贫困生的认定体系,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公平公正的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消除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除了国家助学金、校内无息贷款等方式,各学院都通过设立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对其物资生活进行有力的保障,这是他们能够摆脱心理压力,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 如果说物质帮扶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可靠保证,那么心理疏导则是培养其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态的有效方法。我认为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 1.鼓励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强自立精神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下,充分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发现,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不仅能够很好的资助他们的学业,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生活的困境,教育他们家庭的困难并不能阻挡他们成才的脚步,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真正融入大学校园,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 2.坚持开展吃苦教育,摒弃自负虚荣心理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家庭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上的不平等产生了爱慕虚荣和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同学虚荣心较重,甚至出现了在接受助学金后大吃大喝,买高档消费品等不良恶习。因此,我们在管理的同时要时常坚持开展吃苦教育,引导贫困生摆正心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学校给予的资助,使资助金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摒弃自负虚荣的心理。 3.充分任用心理委员,时刻关注学生情绪 由于经济上的种种压力,贫困生难免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快速解决贫困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贫困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建立起有效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密切关注贫困生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时光,顺利完成学业。 4.切勿忽视感恩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面临经济负担,还会因此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常常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心理偏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资助视为理所应当。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对有这种思想的贫困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转变其错误思想,使其深刻认识到任何一次资助都是社会给予他们的爱,应该真心感谢社会各界的每一份关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将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五、 结语 总的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资助体系,也离不开辅导员的全心投入,我们应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呵护,多一份责任。紧紧围绕物资帮扶和心理疏导两个中心开展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我们也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科学方法的有力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悉心教育下,一定能够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瑾. 高校贫困生工作管理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1):1436-1437. [2]朱湘虹. 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7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