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侨联工作思考 |
作者:任世雄 日期:2013-09-26 阅读:653 次 |
任世雄 李学斌 王同奇 北京化工大学统战部 北京 100029 摘要:论述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侨联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问题,包括新归侨的特点与在侨联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侨联老龄化问题。同时论述了高校侨联与归国留学人员组织的差异,进而说明合署与独立建设各自的优点。 关键词:高校;侨联;新归侨;老龄化;归国留学人员 侨务工作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工作对象与海外联系的特殊背景,做好侨务工作对于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到高校,侨务工作就是要通过统战部和侨联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围绕国家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做贡献[1]。 侨联是归国华侨和侨眷组成的人民团体,《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中国侨联和地方侨联代表归侨、侨眷的利益,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新时期我党对归侨侨眷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适当照顾他们的特点,发挥他们与海外有广泛联系的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而团结奋斗[2]。 高校侨联与地方侨联在人员素质上有所不同,任务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多年来他们在为侨务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提供智囊和咨询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提供海外各国的国情、民情、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背景材料,还在智力引进、对外宣传国内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国内外文化与科研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现实空间的距离感逐渐减弱,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过去侨联在涉外咨询与对外宣传上的优势逐渐淡弱,另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国的老归侨大多进入退休状态,也使得高校侨联普遍出现老龄化等问题。从另一方面看,在近二三十年间的一阵阵出国热中走出国门的中华儿女,有许多已经学成而归或即将报效祖国,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也吸引着许多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这些情况的变化,也要求高校对侨联工作重新思考和规划,充分利用新时代的特点,在人才强校、人才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侨联的积极作用。 一、 将新归侨作为侨联队伍的核心 所谓新归侨,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现在回国定居的华侨。高校中的新归侨,大多是先出国留学、后又在国外从事科研或教育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近年来高校十分注重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大学,现在新入校任教的人员中,有国外求学或工作背景的比例很高,对某些专业甚至可能成为必备条件。这些人员中有一部分是符合归侨认定条件的,在经相关部门认定并取得归国华侨证后,他们就成了新归侨。 所谓新归侨是相对老归侨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前归国定居的华侨被称为老归侨,由于文革期间国内外人员流动较少,所以实际上的老归侨绝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国的。由此可知,老归侨绝大多数都已退休,尽管他们仍有眷眷报国之心,在一些方面也仍能发挥积极作用,但让他们继续承担侨联的主体工作已不现实。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2008年底侨联中共有健在归侨13人,最小年龄61岁,均已退休。2009年统战部积极协助近年引进人才中符合条件者认定归侨身份,共有4人被正式认定为归国华侨,年龄均在40岁左右,且均为教授。 与老归侨相比,新归侨具有如下特点: (1) 对国外现状的了解更清楚,尤其是原侨居国的高校状况与科研水平。由于他们长期在当地从事科技或教育工作,对近年来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各高校特色、学科领先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都比较熟悉,因此在需要时他们能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国际合作能发挥较大作用。 (2) 与国外友人的感情更深。尽管老归侨也曾与侨居国的亲友交往密切感情笃深,但几十年的分离,难免联系减少,尤其是我们侨务工作更需要联系的年轻外籍友人,即使有老一辈的介绍,感情上也会有一定距离。而新归侨则不然,他们交往的外籍友人大多年富力强,正是我们需要时可以直接联系交流的,双方又刚分开不久,所以在中外交流的感情成分上新归侨更有优势。 (3) 知识层次高。新归侨大多具有博士学位,一般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与国外科技领先机构交流中更容易沟通和实现合作。由于历史原因,老归侨中的高学历人员极少,尽管其中也不乏学术带头人,但总体而言,知识层次不如新归侨。 (4) 侨居国分布更多在科技领先国家。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健在的13位老归侨中,7位的原侨居国是印尼,3位是马来西亚,2位是朝鲜,1位是荷兰。而4位新归侨中,2位的侨居国是新加坡,1位是日本,1位是澳大利亚。尽管这里的数据量比较小,但由于新归侨当年出国目的都是为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所以从发达国家回来的比例一定是较高的。 基于上述特点,高校侨联应以新归侨为核心开展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国际背景,从而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学校中心工作上做出大的贡献,提高侨联的影响力。同时,学校也要重视新归侨的作用,为他们开展工作积极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 老龄化状况下的侨联队伍建设与工作方式 尽管侨联队伍不断增加新成员,但老龄化一直是近年来高校侨联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是老归侨、老侨眷的年龄日益增大,另一方面,新侨眷中的老同志也占较高比例,他们因为儿女在国外定居而成为侨眷。新归侨的认定使得校侨联队伍得以充实,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侨联老龄化问题,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例如,目前北京化工大学的侨联会员中,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超过了70%。 面对老龄化现状,高校侨联工作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 侨联委员会的构成中应考虑离退休人员代表。侨联工作主要依靠年富力强的同志来做,侨联委员会的构成应以在职人员为主,但也应设置一定比例给老同志,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老同志的工作经验和熟悉侨联历史的特点发挥智囊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代表老同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诉求和愿望,从而使侨联成为团结和谐的群众组织。 (2) 活动形式以校内联谊交流为主,可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小组活动。由于身体原因,不宜经常组织老同志外出参观或开展爬山游览等活动,在校内开展适当的娱乐、座谈、慰问,乃至与其他党派或社团的联谊交流,既丰富了大家生活,也可增进相互了解。当然也可根据年龄、爱好、专长等特点组织小组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或充实生活,例如可以组织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体育运动或志愿服务。 (3) 重视发展年轻侨眷加入侨联。侨眷是侨联队伍的重要力量,占侨联人数的绝大多数,因此从队伍建设来说,必须重视侨眷加入侨联工作。一般而言,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同志,在获得侨眷身份后加入侨联的愿望较强烈,他们希望在退休生活中仍能找到归属感,能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相比而言,中青年新侨眷加入侨联的愿望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侨联组织不够了解,可能会认为侨联有比较多的政治活动,或者认为侨联只是老同志的联谊组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的确很忙,工作上的竞争压力致使他们几乎没有意愿参加业绩之外的组织活动,而且这可能是主要原因。要增强侨联活力、减缓老龄化压力,高校侨联就必须重视发展年轻侨眷工作,积极宣传侨联组织的性质与宗旨,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要注重骨干年轻侨眷的培养,通过他们的宣传吸引更多同龄人,从而促进侨联队伍良性发展。 三、 高校侨联与归国留学人员组织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善,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学成归来,从而使归国留学人员成为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0年6月披露的数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各类归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49.74万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方、部门或单位,也为了归国留学人员自身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相继成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归国留学人员社团组织,例如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许多高校也成立了本校的归国留学人员分会或协会,并作为地方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值得一提的是,各校归国留学人员社团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与侨联合署,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充分利用侨联已有基础开展工作,而有的则是二者完全独立运作,尽管存在着人员交叠与作用交叠,但各自围绕自己的宗旨与特点开展活动。 北京化工大学就是以与侨联相对独立的方式成立了归国留学人员协会,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1) 归国留学人员协会与侨联在人员构成上不同。顾名思义,归国留学人员协会是曾在国外留学的人员的组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归侨或侨眷,因此不是侨联会员;反过来,侨联队伍中的多数侨眷(甚至一些归侨)都没有在国外高校求学的经历,因此也不能进入归国留学人员协会。由于近年引进人才中有留学经历的比例较高,以及学校对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重视,北京化工大学归国留学人员协会的成员数量远远大于侨联人数。 (2) 归国留学人员协会与侨联的工作重心不同。侨联的宗旨是保护归侨侨眷利益,日常活动主要以联谊交流为主;而归国留学人员协会成立时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学校的智囊,为学校在学科发展、智力引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贡献,尽管也组织联谊交流等活动,但更多的是基于希望大家在学术上的思想碰撞与合作。 (3) 校内参与组织与管理的部门不同。传统上侨联工作都是由统战部一家作为校方的联系部门,经费及活动支持主要由统战部提供;而由于归国留学人员协会更多地是要服务于学校人才引进、学科交流、国际合作,因此人事处、发展规划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研究生院等部门都积极支持并参与组织该协会,在日常运作中也由各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具体活动并提供经费支持,统战部主要负责协会章程的制定和宏观监督。为保证协会更好地运转并发挥作用,北京化工大学归国留学人员协会第一届委员会的会长由一名副校长担任,相关部门都有负责人进入委员会。 (4) 上级领导与指导单位不同。校侨联关于侨务工作的上级直接领导机构是地方侨联(北京市侨联),而校归国留学人员协会一方面是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接受市归留联的工作部署,另一方面也接受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技司留学人员与回国专家处、教育部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留学回国处等机关部门的工作指导,也就是说,目前尚未形成固定的领导模式,上级领导与指导部门较多。 除了上述区别,归国留学人员协会在成员年龄构成上以中青年为主,不存在侨联的老龄化问题;在活动形式上更多地是采用沙龙、专题研讨等形式,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因此,采取单独建立归国留学人员协会的方式,更能发挥自身的特点,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也更易取得成果。 当然,在侨联骨干成员也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情况下,采用侨联与归国留学人员组织合署工作的方式也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可以借归国留学人员增强侨联的活力,在学校中心工作上发挥侨联作用并扩大侨联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侨联成员与归国留学人员都属我党统战工作范畴,并有一定相似性,合署有利于统战部门管理,且对于避免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是有好处的。 一般来说,侨联在高校的受关注度不高,不仅普通老师不了解侨联,甚至有的侨联会员也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这就需要统战部与侨联骨干一起努力,通过适当的形式主动参与学校中心工作,培养代表人士扩大侨联影响,推选有活力的委员会凝聚人心。新形势给予了侨联新的机会,把握住时代特点,侨联工作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相洲. 高校统战工作[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94. [2]. 刘先传,张俊明.北京统一战线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164. |